回乡过大年分明是令人心旌荡漾的号令。号角响起,千万人不在乎关山万重,不计较迢迢千里,拖家携口向故土跋涉,留下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迁徙动画。
没有一个节日像春节这样,成为中国家庭团圆最庄严的书写仪式和血缘亲情最直观的符号集束。
因为“百年一遇大流行”袭扰,这个至少风靡百年的风俗,今年不得不进行暂时性微调:倡议就地过年错峰返乡。
这项倡议,正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下的共意性选择。
这会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历史时刻。
1
就地过年的“制度安排”充分观照了国内外疫情,审慎评估了社会风险。
这项倡议是减少病毒传播风险的公共策略选择,更可被视为检验和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意外契机。
特殊情况下人口流动合理模式问题,不仅可满足当下防疫所需,也是风险社会时代的必答选题。
“今年春节如何过”,本身自带顶级流量,自觉嵌入社会治理主题。经过一年交手,大家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知识了解不断深入,对减少社会流动的价值认识不断增强,对严防死守的策略认同不断深化。但就地过年绝非道声“此心安处是吾乡”就能生效,高歌“但愿苍生俱饱暖”就能劝服。
或因牵涉主体众多且差异性强,涉及话题丰富且复杂度高,顶层在进行议题设计时,预先考虑到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文本使用“倡议”而非“要求”,大大增添了话语柔性;形式上强调“非必要”,也为“确有必要”留下富有弹性的“后门”。
一词一语间的细微之处,反映出疫情防控的思路变化。
疫情防控本身,就是当下最重要的社会治理议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刘宇太 张鑫 摄)
2
就地过年成为抗疫精神的最新展现。
围绕这一主题,各地密切出台相关政策,其多样性和差异性显现了政府解答社会新问题的超前意识在不断加强,治理手段在不断创新。
上海依托多种渠道,向留沪外来建设者赠送多种组合礼包。浙江推出包括鼓励外地员工留浙过年在内的十条举措,杭州义务台州等地通过发放红包、消费券或现金补助等经济手,挽留在浙外地务工人员。天津明确七条具体举措,支持企业外地员工春节期间留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率先提出外地留苏职工春节期间在苏州的,凡申请参加2021年流动人口积分管理的给予15分加分。
虽然政策措施供给具有非一致性和非均衡性,但各地加入这场行动的姿态格外具有竞争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创造性发挥市场化手段,探索“看不见的手”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有形作用,彰显了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的高度自觉。
中央和地方联动机制所孵化的默契和合唱,为这场运动运转上下畅通提供了助力。央地神同步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所串联的力量包括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城乡社区、志愿者、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机制理顺了,政策到位了,效果自然立竿见影。
新华社等单位的抽样调查显示,75%的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错峰返乡。全国前十大吞吐量机场的数据表明,旅客吞吐量较2019年同比下降74.3%。
图为:“云饭桌”让留汉人员与家人隔空过小年
3
这场运动自发端伊始,便伫立在现代社会治理视阈之下。
这场运动,必须配置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不管游子浪迹何处,不管打工者路向何方,灵魂深处最牵挂、最放不下的始终是亲人,或父母或兄弟或子女。要留住游子归心似箭的心,挡住“新城市人”急迫返乡的步,除了进行情感打动和道理推动,还要能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看到家乡的公共服务有供应,应急需求有保障,家里的亲人有关怀;让他们感知即便不返乡,也不用担心远方的人、不必操心家里的事。“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悬着的心才能放下,才会“乐把他乡作故乡”,就地过年的倡议才不会打折。
在这个框架中,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逢至年关,父母便站在村口张望,不由自主,望眼欲穿”。亲人势必挂念在外的游子,工作是否称心,身体是否健康,年饭是否丰富。家中的亲人如不能安心,势必会与远方的游子形成“紧密互动”,以致两头不安。所以,春节不返乡的游子最成功的抱亲模式,是积极向亲人报告事业有进步、发展有着落、身体有保证、收入有保障。在外游子诸事安好,在家亲人才会心神安定,大年才会过得安心。
最好的叙事,写的都是人的命运。
叙事能力理应成为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组成。
武汉园博园的花灯。徐志刚 摄
4
去年的今天,一位小女孩在她的作文中留下如下文字。
“与浩浩荡荡的春运人流相背,与万家灯火其乐融融的氛围相违,有这样一群人,逆着人流前行,他们不辞辛劳,从全国各地去往湖北,抗击疫情。病毒无情,但人间有爱”。
那一天,这位小女孩的妈妈于书卷作为山东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出征湖北。
那一天,奔赴湖北的有中日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重庆第四批援鄂医疗队、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那是另一场刻骨铭心的时刻,那是4.26万白衣天使融汇的爱的洪流。
那个时候,我们一点也不像今天这样从容。
一个年头,便是另一座山丘。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