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份,随着中考、高考以及中小学生期末考试季来临,高压氧治疗总会被不少家长提及。为了让孩子随时能接受高压氧治疗,有些家长甚至不惜购置家用高压氧舱,相关产品在网上销量大增,以至于部分抢不到货的家长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输在吸氧的起跑线上”。这股吸氧“内卷”浪潮下,家长们应当保持足够的谨慎和定力,莫要盲目跟风。
氧气并不是温顺的“小绵羊”,反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氧气被列入了《危险化学品名录》中,属于危险化学品。它不仅化学性质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且过量吸入纯氧或高浓度氧后,还可能损伤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出现肺水肿、出血、透明膜形成等症状,出现“氧中毒”,甚至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除去危险因素,“吸高压氧热”的出现,不排除背后是营销在作怪。不论是家庭式高压氧舱的销售,还是吸高压氧相关治疗,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价格区间浮动巨大。网络购物平台上显示,家庭式高压氧仓型号、品牌五花八门,价格也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综合网络数据,在普通医院,吸高压氧治疗的费用每次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浮动的价格背后是尚未规范的新兴市场和巨大的利润空间,新消费人群的增多也催生了更多无底线营销。
商家抓住家长和学生迫切的心理需要开展营销早有许多先例,多个标榜“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等助考的保健品,揭开滤镜后发现,并没有商家鼓吹的效果。这次将“吸高压氧”和“提升成绩”捆绑的营销,瞬间就点燃了家长们的支付热情,殊不知,这可能又是一次“智商纳税”。调查发现,健康人在顺畅呼吸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处于95%-99%。就算为健康孩子高压“加氧”,对血氧饱和度的提升、对身体的帮助也很有限。更何况当前市场上的家用高压氧舱达不到高压的条件,家长花了大价钱,或许还不如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管用。
吸高压氧和提升成绩间没有直接关联,也许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家长当然明白给孩子释放压力、帮助磨砺意志和提升学习方法上努力,对提升成绩可能更靠谱,但为何还是选择了类似吸高压氧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是被“攀比风”所绑架,把类似吸氧问题与做合格的家长的价值观念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教育的无奈“偷懒”。因为时间、精力、条件的限制,家长们没有办法去下“潜功”,家长们只有更多追求下“显功”:压力大便吸高压氧,记忆力差便买保健品,哪门学科落后便请补习老师,不断寻求到的“捷径”,往往只是一剂剂“安慰剂”。
吸氧也变“高压”,折射出教育竞争的激烈,孩子们越来越“卷”,家长们越来越焦虑,相互影响、互为推手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巨大的压力场,身处压力场下,难免动作变形。我们也应保持信心,随着教育“双减”的深入,我们可以看见教育理念在不断进步,教育方式在不断进化,教育成效也在不断提升,今年是“双减”三年目标任务收官之年,我们也期待着能总结工作经验、梳理顽症痼疾,更好为孩子成长护航,也更好为家长们松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尚孟琪(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