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4日18:5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助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构建高质生产新体系。科技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不断催生农业高新技术的出现,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内蕴着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实现种业振兴,关键就是要着力攻克农作物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突破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重要技术,在重要基因挖掘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更要坚持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整合科研育种研发力量,构建现代农作物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推进科研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深度融合,全面建成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种业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构建高质生产新格局。加速培育壮大智能农机、农业数据产业、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强农业节能、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研发,重点强化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盐碱地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低碳循环、有机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农业生物安全等领域,加快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应用,以现代技术成果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互联网”“农业+数据”“农业+旅游”“农业+会展”“农业+教育”“农业+体育”“农业+康养”“农业+文创”等新业态,推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构建高质生产源动力。新质生产力需要技术,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人才。这就需要持续加大财政对基础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重大专项支持力度。此外,也需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力度,完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和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选拔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企业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能工巧匠与农业文化遗产传人,培养一批能够在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体系中挑大梁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相适应相协调。

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举措之一。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将助推传统农业迈入现代农业新时代,驱动农业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新的历史阶段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万(武汉经开)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