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从“铁杵磨成针”里读懂中国非遗的精髓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7日09:2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初夏时节,南太行脚下,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的古法制针非遗体验馆里,人们对大阳古针赞不绝口,真正感受到了手工技艺的艰辛和“穿针引线”的快乐。这项非遗技艺不仅填补了空白,还让人体会到千锤百炼、坚韧不拔的品格。从古针制法中读懂了中国非遗的博大精深和传承韵味。

小小钢针凝聚中华文化的辛劳和智慧。大阳是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从明清时期起手工制针产业就十分发达,几乎家家户户制针,产品热销中外,因而享有“九州针都”的美誉。但随着机器制针的普及,大阳钢针日趋没落,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第八代传承人裴向南等坚守古法钢针技艺,把祖传的宝贝传承了下来,并成为人们参观、欣赏、学习、借鉴的典范。

手拉风箱,火苗窜起,小锤、锉刀一字排开,一个5厘米宽的熟铁块,制成一枚直径0.3毫米的钢针,需经历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抛光等2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马虎不得。

守业的困难都埋在心底,个中的艰苦与困难只有传承人自己知道。默默奋斗、不计名利、守住技艺、传承光大。非遗项目都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优秀范例,值得大力发扬和推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真实再现制针手艺人的劳动过程和传承艰难,技艺繁复,工序漫长,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笨功夫、精益求精的平常心、把祖宗的手艺传下去的意志力。

中国非遗技艺精髓永存。每个非遗项目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都有一段守正创新的记忆,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继承祖辈优秀技艺,传承灿烂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由陈瑞明传承的非遗项目陈氏树皮画制作技艺,以树皮为主要材料,辅以苔藓、干花、树叶等,通过刻、雕、烫等技法制成立体山水画气势如虹。湖北荆州的简牍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安徽徽州漆器技艺超群,湖南道州龙船文化雕刻精美,湖北云梦皮影传统剧目《猴王借扇》活灵活现......技艺高超,非同凡响,中国非遗实际上就是一场诗词吟颂节、历史恳谈会,是一次文化之旅、智慧之旅。中国非遗精髓永在,从不过时。风雨兼程,矢志不渝,传承故事精彩曲折,守业经历可歌可泣。匠心坚守,传承焕新。流淌血脉,永不止息。

非遗推广之路越走越宽广。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0多名。如何传承非遗项目,如何让非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文旅部门、文化景点到非遗传承人,都在出注意、想办法。一批支持文件相继出台,各类活动此起彼伏,非遗项目获得了新生。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怀化主题活动在鹤城区嬉麓·非遗特色街区开展,主题为“畅游中国幸福生活,福地怀化如诗如画”,第31届阿拉伯旅游展在迪拜世界贸易中心开幕,湖北用最精巧的手上功夫和最醇厚的舌尖味道,让各国友人感受了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举办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充分展示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社会广泛关注、支持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呈现的良好局面,展示非遗在新时代气象万千、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展”,非遗购物节,非遗工坊、中华老字号、历史文化街区、景区联动,助推文旅消费和高质量发展。

非遗为现实服务,为生活添彩,在非遗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厚重,体验中华文明的悠久。一个传字,彰显五千年智慧,一个承字,体现新时代责任。传承的过程,就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高扬中华文明、让其历久弥新世代相传的过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星航(湖北荆州)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