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卡游戏到养臭水,流行于青少年中的“另类”爱好令家中十分担忧。所谓“另类”爱好,实际上是青少年好奇心和探索欲驱使下的“产物”。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活跃和身心成长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认为一些新奇甚至带有“恶趣味”的事情或行为是彰显“酷”或“有趣”的表现,以此吸引关注和获得认同感,他们认为这是学习和融入同伴群体的最佳方式,但局限于认知水平以及缺乏判断和抵抗能力,导致“另类”爱好蔓延流行。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是预防和教育青少年形成“另类”爱好的首道防线。堵不如疏。要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作为家长需调整好心态、情绪,放下“长辈”身份,安静、耐心倾听其心声,开放、真诚了解其需求。节假日要多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引导加入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其自律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行为规范。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行为需要明令禁止的“控”,除此之外,还需要未焚徙薪的“防”。课余生活中,加强教育和监管力度是必然,提高警惕、制定防范措施是必须。学校在加强思想引导和德育教育的同时,可提供能够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课外活动,组建社团组织和兴趣班。强化家校合作机制,密切合作,制止和引导不良爱好和行为,并及时双向反馈沟通交流。通过长期潜移默化和兴趣点转移,从而端正青少年三观和行为模式。
社会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是阻断和杜绝青少年形成“另类”爱好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如共青团、妇联、社区等部门要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类活动,不断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更早一点明确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能够更好地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规划,并付诸努力。相关部门强化网络信息监管,重点从源头上改良、净化不健康行为的滋养土壤,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信息空间。加强法律层面的宣传,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度,让有意培养青少年另类爱好的人员知敬畏、存戒惧。通过积极的社会环境和角色的认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氛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减少他们对小众文化的盲目追求和模仿。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管、齐心协力,才能帮助中小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正确航向,拥抱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让他们成为有智慧、有担当的社会栋梁,在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邓科(湖北宜昌 )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