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恋爱课”等大学“新奇课程”不断引发关注。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绕不开的话题。
时代在变化,爱情的话题总是自带“流量”。这几年间,高校开设的恋爱课开一门火一门,渐渐地,开设一门恋爱课程也变成了不少高校的“必修课”。事实上,学习了恋爱课程并不等于就学会了恋爱,修完了“恋爱”学分也不等于从恋爱中“毕业”。
大学生时期的恋爱,学生们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挑战,还需要适应独立生活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大学生的恋爱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浪漫,更多地涉及到成熟的情感表达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建立。何况,恋爱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不存在万能公式的解题方法。
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就像一条鲨鱼,它必须不断向前游,否则就会死掉。”正如哲学课一样,大学恋爱课并不能给出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意识和反思能力,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从而学会自主经营健康而积极的情感关系。
在一次采访中,安徽一所高校读研一的张宇反映,他本科时上过的恋爱课比较偏重理论,缺少与生活化场景的结合。一份媒体调查也显示,37.90%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不够与时俱进;28.91%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有失偏颇,如强调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等;24.74%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互动不足;24.50%的受访者认为授课内容偏理论,不易借鉴。
可见,恋爱课虽火,挤一挤还是有“水分”。
一方面,恋爱课是一门专业课程,涉及生命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需要用相对严谨的理论去说明人在关系中的诉求,这需要教学者具备相应的理论储备,能够解释两性差异、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求爱及择偶心理,以及爱情挫折心理和爱情发展的心理特点等。另一方面,人又是差异性的存在,情感动机因人而异,因此,教学者也需要具备理解关系的开放性和丰富的感受。
被不喜欢的人表白应该如何处理?遇到来得太快的好感时该如何判断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关系?恋爱课程最终还要回归现实,让课程变得鲜活而实用。天津大学的《恋爱心理学》安排同学们“匿名在纸条上写下困惑”,老师把纸条收集好,在下一堂课上挑出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设置“翻转课堂”让同学们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队,针对恋爱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解答。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爱情之旅”在线课程从真实案例故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中取材,先后邀请100多位学生演员参与相关视频拍摄,不仅设置了校园采访、心理咨询情景模拟、心理情景剧扮演、心理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还将瑜伽等运动融入课程,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恋爱课教的不只是恋爱,它的本质是告诉学生们如何经营好一段关系,如何处理情感、情绪,处理跟他人的差异,从而与他人形成链接。
打造启发式、讨论式的爱情课堂,才能避免把恋爱课上成“水课”。授课教师要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且能够与学生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多阅读、多体验、多观察、多思考,还要注重积累真实案例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生动地将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自主思考,让他们真正从课程中获益,把学到的内容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去。
恋爱课程的走红既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爱情教育的迫切需求,也凸显了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我们亦需保持理性与清醒,切实将爱情教育落到实处,助力年轻人们“修成正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竹云(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编:林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