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把握耕地、种子和农民三个关键,全方位护航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8日16:0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夏粮总产量490.5万吨,创近8年新高,为全年粮食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筑牢筑强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锚定耕地保护“核心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要从保数量、提质量、控用途三方发力。近年来,全国各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土地“非粮化”,守住了耕地基本盘。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智慧管理、种植管控等手段,把现有耕地变成沃野良田,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20%,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建立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既保证了有限的土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也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粮食安全和农民意愿的双向平衡。

聚焦种业振兴“关键点”。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但是在核心种源、高端农机装备等领域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解决吃饭问题,出路在科技。要充分发挥种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研究,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深度合作,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推广普及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各类生产措施,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把准惠农助农“发力点”。《汉书》提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而引导主粮市场价格稳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持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支持政策,适度加大财政政策向规模经营、绿色经营和优质农产品倾斜的力度,让粮食生产的相对收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继续将“中国饭碗”端稳端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甜甜(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