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文明实践需下足“绣花功夫”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3日20:3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防溺水宣传、拒绝“升学宴”“谢师宴”宣讲、送清凉活动、社区文化节巡演……连日来,荆门市沙洋县紧贴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把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文明实践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有效提振了群众精气神、增强了基层凝聚力。但少数地方文明实践阵地不足和使用效率不高问题并存;文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离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的是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是文明风尚,必须要用绣花功夫做深做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价值引领,深化理论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文明实践的首要政治任务。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在对象化、大众化、通俗化上下足功夫,持续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把理论宣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效搭建科学理论与群众连接贯通的桥梁,让群众喜闻乐见、听得进去,入脑入心,用理论武装群众,让群众践行理论。善于运用形象具体、鲜活生动的载体,通过方言土语、戏曲快板等,推出更多接地气、有生气、冒热气的宣传宣讲,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到理论的温度、思想的伟力。发挥先进模范、青年骨干、百姓名嘴、“五老人员”等的作用,让他们带着信仰传播信仰,带着使命传播真理,不断激发情感共鸣,增进思想认同。

突出因地制宜,提升阵地效能。文明实践阵地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要遵循群众愿意去、周边公共资源丰富、便于组织开展活动的原则,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建设。整合图书馆、文化馆、文体广场、公园等各类阵地资源,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打造群众家门口不设墙的文明实践阵地。把阵地触角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文旅线路、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院落、先进典型家庭等拓展,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带、街区、文明实践点,进一步丰富文明实践“神经末梢”。用好各类阵地,发挥最大使用效益。绷紧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这根弦,防止简单贴牌挂牌。统筹安排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做到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在,着力把文明实践阵地建成接地气、有活力的精神家园,让群众“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坚持人民至上,真情服务群众。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导群众,是文明实践的根本方法和路径。文明实践要做成口碑工程,必须要有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瞄准政府覆盖较难、市场调节不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实事、生活难事,提供有温度、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比较突出,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留守群体,要围绕养老育幼服务,着眼让老年人生活美满幸福、孩子们健康成长,经常开展慰问陪伴、精神关怀、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助学支教等服务。

强化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文明实践工作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餐”。要推动形成“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的局面。贯彻好打通盘活、优化整合理念,使现有各级各类资源统筹使用、协同运行,焕发活力,实现县域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资源流动、互通有无。树立平台思维,实施“平台+”工程。如平台+健康、+教育、+文艺、+科技、+法律等等,实现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深入开展结对共建。组织更多的文艺院团、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特别是文明单位积极参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破解县乡村服务供应不足、流动不畅、资源不足的问题。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文明实践一旦深入群众,就有强大的感染和动员力;一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就有磅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要聚焦群众需求,通过一场场沉浸式宣讲,一次次暖心服务,一件件惠民实事,不断赋彩百姓幸福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