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文化遗产对我国政治、社会、文化、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满足精神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期待;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遗产潜力,推动文物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然而,在如今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却日渐式微,比如,濒危语言,篆刻,古琴,秦腔,侗族大歌和一些特定的民俗民风等等。并非都是曲高和寡才难以延续,而是缺乏有效传承与保护,开展民俗活动的场所逐渐被现代化城市建筑取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再适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维护文化遗产的代价越来越高,实用价值和熟知范围却越来越小。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分类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建设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坚决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注重重点文物修缮,严格限制“复建”行为,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严格监管文物流通市场,必须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文物市场健康长远发展。完善非遗记录体系,结合数字化运用,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比如泥塑、剪纸、皮影戏、曲艺等。强化传承人认定培养体系,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青年传承人提供有力支持,让文化遗产永远鲜活永不流失。
让文化遗产“动”起来。加大传播普及力度,鼓励以全媒体传播的形式融入生产生活,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日,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借中华文物讲中华文明,让目光跨越千年与历史对话,河南卫视舞蹈节目《洛神赋》《龙门金刚》结合传统文化的美感摄人心魄,再现敦煌飞天的视觉盛宴。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应用虚拟现实(VR)、裸眼3D等技术,虚实结合展现科技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让馆藏文物“呼之欲出”,更加“生动”起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推动文化遗产传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让文化遗产“变”起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城市空间改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革命老区非遗保护,依托文物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推行“非遗+”旅游模式,促进文旅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比如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冰雪雕技艺吸引了八方来客,“尔滨”旅游一度火爆全网。从非遗中汲取灵感,促进文化的再次延伸,比如故宫文创产品,国潮风化妆品、首饰(头钗)、笔记本、便签等,文化遗产的精髓和现代化美感的交融,将非遗概念“变”成经济效益,用更多元化的载体呈现文化瑰宝。推进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凝聚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沈露(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