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逐“绿”而行,书写大美中国的“绿色新篇”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19:5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征程上逐“绿”而行,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依托“无价之宝”,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做好“山水田文章”。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工业化和城市化会带来生态污染,而原始生态的自然地区也被贴上“落后贫瘠”的标签。但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保护。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将乐县调研时,他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来,将乐县聚焦青山绿水这一“无价之宝”,积极推动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不断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始终坚守“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围绕山水做文章、想办法、找出路,让“绿色”变“金色”,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发展实惠。将乐县走出的这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剪影。

今后,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把“两山”理论落到发展实处。要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方式转型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的潜功,才能造就“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显功,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凝聚广大群众,为健康生活注入“绿色养分”,让绿色低碳理念成风化俗。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受同一方水土滋养,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共同建设者、推动者和享有者,没有谁是局外人,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明确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任务和基本要求。

绿色生活方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必然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就是引导群众积极参加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人们消费方式、出行方式、住宿方式以及休闲旅游方式等方面的绿色化,在衣食住行游的各方面都做到“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新时代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 到“盼环保”,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闲置衣物回收再利用、“光盘行动”广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绿色公共交通成为出行第一选择;“二手经济”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燃油车,从绿色生活到绿色消费,汇聚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磅礴的人民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用低碳“生活化”赋能生活“生态化”,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为民本色,我们就一定能在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建设征程中,书写江山如画大美中国的“绿色新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廖宸(武汉经开)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