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而古村落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正面临着逐渐衰退和被遗弃的窘境,那么,如何让古村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留住“根”。古村落如活着的历史书,记录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无论是四合院、土楼还是吊脚楼,都不仅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更是家族传承。其街巷布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戏台、摇橹船等是古村落的“根”与“乡愁”。因规划建设有历史局限性,需尊重原始形态,进行微整形、微改造,使原有风貌与现有文旅规划相衔接,强化对物质要素的保护,使其在新时期更好传承文明、教化后人。
守住“魂”。古村落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舞龙舞狮、花灯、龙舟竞渡等民俗活动充满仪式感与欢乐氛围,民间技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在手艺人手中代代相传,古老传说、歌谣和故事蕴含道德教诲与人生智慧。村落的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渗透着民族精神特质,如勤劳勇敢、善良质朴、团结友爱等,这些文化瑰宝是民族精神支柱。文旅开发时要深入挖掘、整理乡土文化,加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炼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让其在新时代展现历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
吸引“人”。古村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对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春节”也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传统节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够,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甚至与社会严重脱节。因此,文旅融合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古村落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既要抓好古村落的保护,也要不断改善民居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提高古村落的吸引力,让它们成为人们神往的“世外桃源”。
致富“路”。文化是古村的灵魂,旅游则是其展示魅力的窗口。当两者深度融合,古村的独特文化内涵得以通过旅游的形式生动展现,同时还能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以浙江的乌镇为例,通过将江南水乡的独特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古老的建筑、悠悠的河道、传统的戏曲表演,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乌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文旅融合能够让古村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古村落的未来描绘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的文化更自信。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雅婷(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