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优质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15:0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既可以让群众得到实惠,又能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着眼未来,必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同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文化润泽民生。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一处四合院里经常欢声笑语,循声而入,里面有排戏剧的、练古琴的、做旗袍的,还有文化市集。如今,这里既是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也是众多游客的“打卡”地。居民群众在“美后肆时”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幸福感“爆棚”。获得感从何而来?正是得益于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的优化。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搭好台让老百姓“站C位”,21处文化活动空间交由社会力量统一运营,推动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运营方陆续与100多家机构团体、700多名文化讲师建立合作,东城区相关部门、景山街道帮着运营方联系对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演艺资源,让优质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优质文化资源也坐上了“直通车”,连接起了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广大群众日渐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居民走出家门口,在社区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功能齐全的文化站、便捷高校的网格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创新灵活的数字博物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质扩容,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文化之美;感受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直通群众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聚焦文化设施建设是基础和前提,那么专注文化资源的品质就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再好的文化团队建设和文化活动都不如高质量的优质文化供给。我们要多发掘“能人”“达人”,挖掘更多的“文化素材”从群众的需求着手,打造“精品文化盛宴”,鼓励群众推出更多有“趣”,有“料”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升文化供给提质增效,不断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的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惠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值得关注的是迄今为止,“美后肆时”实现总进馆78万人次,开展公益类文化活动4700余场。东城区已高质量建成运营街道市民文化中心17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160余个。文化的发展和供给也只有进行时,唯有持续开展丰富多彩、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才能不断的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机制、发挥实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陶玉(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