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鱼儿进入育肥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赤水河站的科研人员忙着监测取样。3年多来,驻站负责人、副研究员刘飞见证着这条长江一级支流生机的复苏,“原本只在长江干流或赤水河河口江段出没的铜鱼、圆筒吻鮈等鱼类,这两年也开始在赤水河中游发现。金沙鲈鲤等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长江生态状况好转,反映出我国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长江禁渔,事关生态修复,事关可持续发展。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久久为功,共护一江碧水。
以淡水鱼类标本馆为主体的武汉水生生物博物馆,收藏有40万号标本。在这里如活,我们可以看到 2019年宣布灭绝的,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中华鲟;2006年被认定功能性灭绝的,被誉为“水中大熊猫”、“长江女神”白鱀豚剥制标;世界上第一头人工养殖的白鱀豚“淇淇”……也许你会感慨,原来我们从菜市场买回的鱼,大多是鱼类学家培育的产物,原来长江禁渔是为子孙后代考虑的生态大计。守护一江碧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孕育了武汉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两岸的景色构成了武汉独特的城市景观,武汉的城市发展与长江息息相关。武汉自2020年7月1日起,提前半年开始实施十年常年禁渔,显示出了武汉在长江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和示范作用。
十年禁渔,是对自然的庄严承诺。渔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毫无节制地捕捞,许多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遭受重创。实施十年禁渔,给予水生生物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让它们能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繁衍生长。这就如同为疲惫的大地按下了暂停键,让自然有机会恢复元气,重新绽放光彩。
十年禁渔,更为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今天我们保护好水生生物资源,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富饶的水域、一个美丽的家园。当十年之后,江河湖海再次热闹起来,鱼儿成群结队地游过,那将是我们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十年禁渔,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这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而是一场漫长的生态保卫战。武汉在十年禁渔中通过提前行动、妥善安置退捕渔民、强化监管执法以及推动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努力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和恢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更全面的保护策略,才能真正实现长江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万里长江禁捕忙。蓝天碧,乳燕翔。江豚徜徉,人鱼共生长。十年禁渔利长远,青山绿,碧水漾。十年禁渔,任重道远。让我们以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共同守护这片水域的生态平衡,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璐(武汉市江汉区)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