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楚天评】东湖评论: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6日15:4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期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湖北篇,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迅速在青年群体中“圈粉”,通过绝技还原、创新秀演、沉浸体验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呈现非遗的数字化创新成果。编钟古韵在数字音乐厅精准复现、楚绣纹样在VR世界细腻重构、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荆楚文化的精髓正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诠释和传播。

湖北省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共有11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利用数字技术助推非遗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息影像、AIGC、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让人们在手机的“方寸间”就可以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同频共振,共享古韵与新潮共融的“文化盛宴”。从打造“云 游湖北”数字文旅平台,“云端”体验武当山、恩施大峡谷等文旅景点,到建立“数字楚文化博物馆”,对楚国青铜器、漆器、简牍等文物进行高清扫描、三维重建,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让非遗“看得见”“学得来”“带得走”,为荆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这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土家织锦数字化智能织造机通过高清摄像和3D建模,精准扫描记录与保存传统丝织工艺和图案样式,又利用数字绘图软件,实现“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创作出新颖时尚且独具魅力的织锦图案。非遗传承人通过数字技术持续地实践与创新,保留其核心技艺的同时,加速了非遗产品与现代社会审美的融合,让文化资源跨越历史长河“焕发新生”,在光影技术中“生动再现”,在广大民众间“蔚然成风”。

数字技术推动了非遗的“破圈”传播,也带动了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新中式”“国潮”成为新晋“流量密码”。数字化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传统文化经济”的新蓝海。长江文创发布的《瞧这老俩口》《福气满满》等非遗数字文创作品,以数字文创赋能非遗文化IP。江城非遗坊项目通过数字采集、处理的技术手段,将汉剧脸谱等非遗元素融入嵌套卡包、纸雕等文创作品的设计之中,在省博物馆、昙华林等各大景点热销。定制文创、数字交易、品牌联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同时消费的强驱动深化了商家对非遗元素的提炼,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生命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挖掘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共鸣点的核心要义。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手段、数字传播工具等方式助力文化资源进入更多行业,使“文化+”模式全面开花,短视频、旅游、影视、游戏等,各个领域都能成为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的“试验田”,在遵循文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紫柔(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街)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