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党的历史立起新的里程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四十余载的时间刻度上,日益凸显的是“改革发展”的历史主题,不断放大的是“守正创新”的方向标识。如果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那么社科理论界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而展开的大学习大讨论,则是对社科事业发展路径的精准把握,对社科工作新的使命担当的重新定位,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凝聚起思想共识。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前,我们进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社会经济发展与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各种实践议题亟待解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亟需跟进,这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期许,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既与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脉相承,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抓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大力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既是社科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把稳思想引领“新航向”。坚持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社科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好思想文化舆论阵地,不断增进大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多样化,社会观点交织碰撞,更加需要社科界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旗帜鲜明批驳各种错误观点,科学客观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网络正能量更加充沛,社科好声音更加强劲,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
要坚持理论创新不动摇,打造社科发展“新引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军,也是社科理论研究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也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课题。如果过去的四十年,是制度的突破与技术的变革,激活了社会生产力,革新了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让广大人民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那么未来的时间里,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直以来被增速和体量所掩盖的发展矛盾: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耐,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还是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博弈,经济强劲成长与体制消耗严重的困境等,都要求社科理论工作者增强历史主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改革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升理论研究水平,防止简单的低水平重复与自娱自乐,真正拿出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在推进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中,为改革提供思想武器与学理支撑。
要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激活社科研究“新动能”。坚持以人民中心,是推动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立场。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社科学者要以满足人民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做学问,做人民需要的学问,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书斋到田野,从走进课堂到走向群众,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其内生的人文关怀与和开放的学术气质,应和着时代大潮的回响。当变化成为世界的主题,当对话的能力逐渐稀缺,社会科学更应以其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风格,警惕发展的代价,守住道德的底线,化解“内卷”的焦虑,为人们构筑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差异的世界里找到位置,让现实赋予个体以奋斗的力量。正如当代人类学家项飙教授所说,好的学术,不一定能够给出具体的答案,但一定能够予人找到答案的启发。长期的社会调研实践,让这位社科学者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学术研究一定程度上概念化、机械化的症结,总结提炼“把自己作为方法、把痛点作为方法、把对话作为方法”的研究理念,将目光投向青年群体,提出“附近”概念,尝试重建大众对世界的感知,真正地认识自我、接触现实、介入社会、关心他人,用“具体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哲学社会科学用带着温情的方式写下人民性的注脚,呼唤理论研究观照现实社会与百姓生活。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出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紧迫复杂、环环相扣,社科理论工作者唯有聚焦人民实践,研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让理论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要坚持“两个结合”,构建文化繁荣“新高地”。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破解制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新命题。认为只有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近日火遍全网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其精妙的制作技术、深厚的文化内核、沉浸的审美体验,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文化精品,让古老东方的“齐天大圣”再一次开启了他的西游之旅,让无数世界玩家为之倾倒。这款现象级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希望,也更加彰显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求社科理论界积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健全完善学科体系,探索发展学术体系,创新建构话语体系。
可以看到,近年来一些成果的出现,让中国学术更多地被看见。2023年,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在与西方的对话往来中,窥见了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的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进路的弊端,提出“实践社会科学”的构想,以新的研究范式回应“李约瑟之问”,在经验与科学之外,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可能。2024年,著名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教授历时十余年、独立手写完成的三百万言鸿篇巨制《中国会计通史》正式发布,填补了世界会计史的研究空白,让国际学术为之拍案。植根“中国田野”,用中国理论总结中国实践,以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置身事内”的必然选择。
只要时间还在行走,它就尚未完成。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从不惑之年走向知天命,我们更加坚定地朝向这条大道的远方,也更加清楚地知晓其中的曲折。新时代新征程上,社科工作者会以守正创新的信念和勇气,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赓续传统文脉,谱写学术华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鑫(“文安平”网评团队、湖北省社科信息中心)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