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南水”北上泽九州,千里“绿野”润民生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16:2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工程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这样一项跨越千山万水、润泽亿万苍生的伟大壮举。2014年12月12日,第一股“南水”从南阳陶岔渠首大闸奔流北上,而后跋涉千里,润泽京津冀豫沿线城市。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已默默淌过十个春秋,不仅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用水难题,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综合治理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奔腾的“南水”向北绘就生态长卷。长期以来,北方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困扰着当地的居民,而奔腾的“南水”,恰逢其时地为这个难题带来了答案。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建设后,清澈的“南水”流向北方,一路上濯清黄河滩上的风沙,润泽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网,又浩浩荡荡的流入远方的天津海河。在卫星云图里,一渠“南水”打造的一条“绿色长廊”。在丰水期流入当地河流的“南水”,改善了沿线高氟、苦咸的水质;充沛的水源供应,带动着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推动着传统能源的转型升级,实现了资源要素和水要素的南北循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北上的“南水”与沿线的山水林田湖草融为一体,以水带绿、以绿养水,推动着沿线生态重见生机。

甘甜的“南水”源自库区人民心中大爱。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南水”能够顺利北上,离不开沿线40多万移民的无私奉献。告别故乡时带走的一捧乡土和春晚上的一曲《人间天河》,讲述着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中国力量”。仅仅是在展览馆中参观展品和浮雕,仍然能感受到时代背景下的澎湃激昂和库区人民的伟大精神。如今,丹江口库区移民们建起了农家乐,搬离故土的人们在移民新村里开启了新的生活。丹江口库区人民,为了守护甘甜的“南水”,又组建了守水护水志愿团队,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守护一湖清水。

未来之“南水”,定将在流域综合治理下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碧水东流不息时,绿野千里展新姿”,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在保障北方用水需求的同时,也注重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一方面,通过实施更加精细化的水资源调度策略,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确保“南水”稳定供应;另一方面,绿色发展也离不开支流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深入调研支流生态环境,结合当地污染问题开出“治理良方”。

只有持续加强统筹流域综合治理,才能写好“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生态篇章,守好“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责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宋广朋(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青街道办事处)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