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美后肆时”四合院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迅速火“出圈”。“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美后肆时”作为“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成为景山乃至北京文化新地标的品牌形象,为景山街道居民精准输送文化服务,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写照。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更贴近群众生活、契合民众实际的文化需求已然成为基层百姓的迫切需要。文化润物无声,润泽人心,唯有做到为民所创、为民所享,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基层文化绽放蓬勃生机,方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盘“活”民间文化资源,让基层文化供给更有创造性。浙江农村文化礼堂整合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等功能,成为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村民文化大舞台;山东曲阜设立“乡村儒学讲堂”,在充分挖掘儒学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巧妙串联起庙会、祭祀等当地民俗文化,为民众呈上更为丰富的文化盛宴;湖北通城内冲瑶族村立足村内瑶族文化,倾力打造融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于一体的4A级旅游区,《瑶乡拍打舞》更是荣登央视栏目,成功实现了文化服务与富农强农的携手共进……这些无一不是基于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以及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各地都拥有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资源,从群众身边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要素入手,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活化,更容易唤醒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激发基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强”文化人才队伍,让基层文化供给更有延续性。无论是在最美基层文化人评比活动中涌现出的一系列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从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沃土里汲取养分、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的人物;还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中,那些来自基层却热爱诗歌,凭借诗歌鼓舞人生、探寻方向、丰富精神内涵的草根人才;抑或是在十里八村引领文化潮流的老杨剧团,在基层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他们都生动地展现出了文化人才在基层文化创新中的重大意义。乡村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精耕细作,要想充分用好人才这一干事创业的关键资源,各地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文化人才投入、创业扶持、激励保障、教育培训等政策,引导文化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汇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本土群众的力量,深入挖掘本土艺人、非遗文化传承人等文化能人,通过资金扶持、师徒传承等举措不断推动乡村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艺术家成为“农民”,让农民成为“艺术家”,充分用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做“优”政府监管引导,让基层文化供给更具效能性。随着文化与经济的互促融合,问题与风险也接踵而至,比如“高票价”与“低体验”矛盾凸显,文化演出质量良莠不齐,唯市场轻内容、唯娱乐轻文化的倾向较为显著等。对此,必须创新监管理念与方式,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把关,对重大文化活动的内容事前要审核、事中要监督,确保活动健康有益、文明合规,切实提升基层文化市场治理能力和水平。然而,在实行监管的同时,也应给予群众参与文化的空间和自由,诸如为消除安全隐患禁止民间划龙舟活动,为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限制搬家宴请、祭奠活动等……此类行为不仅是权利的“越位”,也会挫伤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只有打好引导与监管的“组合拳”,将群众的满意度、参与度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提高基层文化供给效能,文化才能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枫(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