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酒吧里,不唱歌、不蹦迪,听学术讲座的风潮正悄然兴起,成为了年轻人社交休闲的新选择,有的甚至出现“场场爆满”“一座难求”的火热场面。现场讨论的学术内容主题广泛、与时俱进,涉及到人文社科、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同时,主讲人大多为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资深教授、专业学者及知名作家,阵容强大。学术酒吧打开学术交流的新方式。这从侧面反映出,年轻学者在学术研究与生活乐趣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点,学术也需要“松弛感”。
在酒吧里听学术讲座,这种新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对学术讲座的刻板印象,很快引发广泛讨论。有些网友认为,在松弛的学术氛围下,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能够激发出不一样的灵感火花;也有些网友持质疑态度,表示这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在制造噱头,把学术当成一种浅显的时尚单品来消费;还有些网友觉得,在酒吧里讨论学术是否让生活变得更卷了?诚然,学术酒吧作为一种新事物,带来的不只是松弛感和情绪价值,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对学术酒吧,我们要保持谨慎、理性的态度,不能一味“追捧”,要推动其合法合规运营,对学术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学术酒吧,让学术更具“烟火气”,变得亲切可触。事实上,也不单单只有专业学者、高校学生需要学术,上班族等普通市民也有学习的兴趣。学术酒吧,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交流场所,汇聚了不同的人群,让人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大家无需正襟危坐,大可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分享给志同道合的人,更能结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朋友,打破传统学术交流的壁垒,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轻松感受到学术的魅力。这种平等包容的公共空间,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除了收获有趣知识,学术酒吧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有效提供情绪价值。从“citywalk”盛行到“公园20分钟效应”走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找释放压力的出口,积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对抗现实的迷茫和不可控感。而学术酒吧,恰恰具有“松弛感”的氛围,抵消了生活学习的紧张感、压迫感,舒缓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时满足了年轻人对学习新知识、收获更多思考的需求,因此大受欢迎。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学术酒吧积极的一面,也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低门槛的特点可能吸引了一群热衷于表面光鲜、追求时尚标签的人,而非真正对学术感兴趣的人群,这种“装腔作秀”行为是对学术的亵渎。“学术酒吧”模式带来新“流量”之后,如何防止学术走偏,沦为一场披着学术外衣噱头的消费营销也值得深思。于店家而言,应坚持“学术为先”的原则,把控好学术与娱乐之间的边界,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将其打造成持续更新、差异化且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平台。部分高校院所也可与之合作,将专业的组会、科普活动等融入学术酒吧的活动,打开学术交流的新方式,既能帮助学术酒吧切实提升学术性,也有利于提高其组会、科普活动的活跃度,促进知识交叉融合。
学术酒吧,这种新尝试,不仅彰显了知识交流的多种可能性,也丰富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态。学术交流方式是多样化的,期待更多的创新形式,为学术发展增添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令豪(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道)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