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高校要充分激发育人活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17:1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9月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高质量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逻辑,促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提高了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能否顺利贯彻落实,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伴随着民族政策正确指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把握好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培养和造就“两个接班人”,要求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少数民族学生高质量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外部风险挑战增多,稳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要求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进少数民族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走向共同富裕,少数民族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激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措施。2022年全国两会打出 “目标定位优先,政策制定优先,服务供给优先”的就业政策组合拳。建成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互联网+就业”服务,开展资源丰富的就业指导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学习基础、文化距离、家庭支持、就业歧视等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要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作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构建与优化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的构建要提高政治站位,实现就业指导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决策部署,把握培养“两个接班人”这一重大命题,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民族人才。第二,要坚持“人民至上”,将“一切为了少数民族学生,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一切”作为价值追求,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构建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内容。第三,坚持系统思维,注重统筹协同,实现学生内驱力和外部牵引力有机结合。其四,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相结合,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观念固化、就业能力不足、社会支持不够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及时发现就业困难、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提升少数民族青年就业服务效能。一要重塑就业观念,构建价值引领机制;二要构建就业能力提升机制;三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帮扶机制,通过学业发展中心开展朋辈辅导,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高校心怀“国之大者”的生动体现。高校要充分激发育人活力,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拨亮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之灯,照亮和温暖少数民族学生前行道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雪姣(“文安平”网评团队、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