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影评:铁血铸荣耀,英魂照九州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4日14:4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硝烟缭绕的远方,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近日掀起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戳中年轻观众泪点。截至10月13日10:00,电影累计票房已突破9.5亿,现全国热映中。《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条时光隧道,带我们穿越回那个激荡人心的岁月。在这部史诗般的影片中,我们跟随着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见证了英雄事迹。影片不只是在讲述战争,更在深刻的探讨战争与家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家国天下的情怀通过光影投射到每一个观众的心中,激发起每个人的爱国热情。

影片《志愿军:存亡之战》带我们走进了铁原阻击战的铁血战场,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战士们如何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强大的“飞机加大炮”。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是无数热血男儿的浴血奋战,和他们对祖国的一腔忠诚。朱一龙饰演的李想,成为我们视线中的焦点。他的名字仿佛是志愿军战士们信仰的化身,一个名字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呐喊。李默尹、李想、李晓,这三个名字串联起的不仅是一家人的血脉,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家庭的缩影。他们的命运紧紧被战争所牵引,个人的故事在国家的史诗中找到了归宿。影片通过他们的情感纽带,将观众的心灵牢牢绑缚在那片土地之上,感受着战争带来的悲欢离合。一家人于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意外重逢,然而,这份重逢的喜悦瞬间被美军突如其来的轰炸打破,三人被迫在炮火中分离。李晓的一句“爸,再见”,那一刻,李默尹坚毅的目光中,满载着“待我回家”的期盼,那是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也是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段段悲壮的历史。他们中有的在松骨峰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有的在铁原挡住了敌人的疯狂攻击;有的在上甘岭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足迹。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都诉说着血泪交织的故事。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是妻子心中的丈夫,是孩子记忆中的父亲。然而,当国家和民族陷入危机的时刻,他们选择了暂搁个人情感,扛起家国大义。他们的壮举,或许在人世间不曾被人知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杨传玉,那个在松骨峰战役中曾退却的少年,于炸水库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他不再惧怕,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为战友争取到打开水阀的宝贵时间。当他最后说出那句“这次我没害怕”时,目光锁定了副连长孙醒,满载着“代我回家”的期盼,盼望着战友能替他过上和平宁静的好日子。在整个1营打得只剩李想的时候,他舔着糖纸,残存的甜味唤起他最后的意识,他用干花和糖纸,向牵挂的人诉说着最后的告别,别忘了“代我回家”,代我过上好日子。

带我回家,英雄赞歌传四海。战争的硝烟散去,但英雄的牺牲和付出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代代相传的英烈事迹如同无形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战争理论有据可依,但永远算不出战士们的信念的力量。影片在情感的渲染上做到了极致,使得观众在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内心充满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无限敬意和怀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珍贵。当中国空军以“双20”同框列阵长空的庄严接迎,沈阳桃仙机场以“过水门”的最高礼遇为英烈接风洗尘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最高敬意。从曾经的战火纷飞到如今的太平盛世,英雄的故事在时间的流转中,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成为我们内心深处不断汲取力量的源泉。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是一场对历史的还原,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和传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先辈们,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和力量之源。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先辈们为楷模,继承并发扬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不惜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琦(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