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在武汉大学举行。今年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古往今来,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把握好耕地、种子、人才这三个要素,持续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立足土地要素,守住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之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让“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有限,但技术进步无限。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真正建设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同时,着眼于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修复,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于功能退化或生态被污染的耕地,也要列入耕地总量“后备仓”,科学治理、稳步恢复。
立足技术要素,加强科技攻关。为中国饭碗注入“中国芯”,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种子是作物生长的起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良种可以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总供给,为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堡垒。加强种子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不仅能让中国饭碗增量、增香,更能在国际局势变化时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自主可控,少一分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就多一分守护安全的底气和主动。作为种质资源大省,湖北正扩面提速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依托基因芯片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效率,还能实现目标性状的优化组合,为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贡献了湖北力量。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之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国饭碗”将更加牢靠。
立足人才要素,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钱赚。落实待遇补贴,激发粮食生产潜能。农业生产农民为先,必须落实、落小、落细到农民身上。农民最懂地,我们要更懂农民。读懂农民,不能让其被技术鸿沟拒于现代农业门外。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并实地指导如何运用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法。读懂农民,要让农民从农业中获得实惠,让更多人自愿加入生产队伍。落实种地、化肥等补贴政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源头上增加获得收益的可能。密切跟踪国内国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保持基本价格稳定,保障农民基本收益。推动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多维施策、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产的热情燃起来。
粮食安全就在我们身边,它存在于每一寸浸满辛勤汗水的田间地头,每一处充满烟火气息的菜市商超,每一张热气升腾的饭桌之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主动成为粮食安全的守护者、宣传者、践行者,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晓玉(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道)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