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粮食“好收成”变成“好收益”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3日16:2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的军盾米业有限公司厂区内,一辆辆大大小小、满载稻谷的售粮车辆在完成登记扦样、样品检测、过磅称重后,排起了长队,等待卸载到指定烘干区,最后入库。车辆马达声、设备轰鸣声……交织成一派繁忙的“丰”景。在枣阳,像军盾米业这样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30多家,及时为农户提供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解决农民“丰收后的烦恼”,提高了种粮积极性。让“小农户”与“大农业”有机链接,需持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让农民不仅“会种地”,更能“种好地”。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水电路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下,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广袤田野上蓬勃发展,不断向下延伸,让更多农户就近搭上现代农业“快车”,助力增产增收,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据统计,2023年全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7.24亿亩次,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切实维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让“好收成”变“好收益”。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首先要健全服务标准规范。政府部门应搭建起标准“框架”,在农业农村部颁布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基础上,省市区三级应分别根据实际制定不同级别示范合同文本,增强对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的规范指引,并着力细化争议处理、收益分配等内容。行业协会要丰富好标准“血肉”。发掘推广实践中的服务标准规范,加强价格流程、中介服务、质量评价等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构建体现本地服务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标准体系。

市场不断变化扩张,社会化服务的领域范围也应同步扩大,要加强科研合作、补齐服务短板。甘肃谷丰源“农工场”与张福锁院士团队开展“产学研服用”合作,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农业部门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应针对小农户生产的薄弱环节,如植保飞防、精量滴灌、减损机收等,开展校地、产学研合作,将新技术、新品种引入生产实践。同时,要做强优势产业,拓展潜力产业,在持续巩固扩大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向蔬果种植、畜禽养殖等领域加快拓展,满足小农户多元化服务需求。

服务精度提高、效率提升,则需通过建立运营综合服务平台来实现。山东聊城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31个,以点带面推动资源整合、供需精准对接;山东丰信农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服务资源整合与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平台建设运营应以公益性为发展底色,以市场化为运营思路,采取主体自建、政府补贴方式,遴选培育出一批本地平台运营主体,开发菜单式、定制式集成服务模式,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线下资源整合,搭建集成服务供给载体,开展线上匹配交易,提升供需匹配速度精度。

农耕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千年,在各时期有着适应不同社会情景的多变姿态。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赓续农业血脉,链接小农户与大农业,绘就乡村振兴画卷,还需农业社会化服务“妙手”相助,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基,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晓雅(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