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天佑德科技投资管理集团主办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专题活动在西宁市举办。活动现场,与会者共同追溯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篇章、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英勇事迹与卓越贡献、研习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此次活动明确展示了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家精神都展现出其恒常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以传承科学家精神助力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对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培养科技人才的科学精神和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传承科学家精神,有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现如今,时代创新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不创新就要被淘汰出局。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引导科技人才紧密围绕民生需求与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核心作用,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切实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激励措施,更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人才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和制度等,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坚决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传统“四唯”评价体系,让有能力、有创新、有情怀的“三有”人才在评价标准中脱颖而出。
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科技人才传承优秀先辈身上的精神品质。科学家精神的基础首先是要具备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理性质疑、实践检验,而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是求“新”——家国情怀、开拓创新、科技为民、追求卓越。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科学精神能够为科学家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引导,而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实践则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科学精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舆论宣传与社会教育,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让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心聚力。
传承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这个过程则需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做支撑。如,核物理学家赵忠尧,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众多资深航天工作者甘当绿叶,支持年轻人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如今北斗导航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均在30多岁。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方面,我们要注重“传帮带”工作开展。搭建“一对一”人才培育平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邀请退休或资深的科技领域专家,选拔表现优秀、有潜力的“好苗子”进行定制化培养。构筑起“传”知识、“帮”成长、“带”业务的全链条高层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扩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研工作者率先垂范,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