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元的普通日用品,上百元的小电器,甚至是上千上万的家用大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却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不少人会默默点开各个平台上的“第三方测评”,希望第三方公正、客观的测评能为自己购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介绍,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试、体验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设计、成分、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发布推广。这种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既不需要消费者额外消费,又能带来貌似直观科学的对比体验,在网络上一度“人气暴涨”,备受不少网友的信赖和喜爱。
然而,近些年来,轻信“第三方测评”而导致自己权益受损的案例也时常见诸报道。今年3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对12大平台7类350家“第三方测评”监督显示,“第三方测评”背后,不少都存在“无标准测评”“以商养测”等灰色地带。一方面,这反映出“第三方测评”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另一方面则暴露出“第三方测评”的灰产问题。
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被“名为测评,实则广告”的“第三方测评”侵害?这需要消费者、第三方测评营销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打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方测评”营销平台要承担责任,不置身事外,避免“灯下黑”。加强对平台上测评内容的审核与把关,不能为追求流量至上而对发布不实测评的行为视而不见,事前建立规范与事后惩戒要齐头并进、双管齐下,甚至重心要从事后追责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并预警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同时,平台也要督促、提醒用户慎重参考“第三方测评”信息,自觉抵制不实测评,避免成为虚假宣传的帮凶。如果平台明知平台内商家存在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的,要承担连带责任。
监管部门要精准发力,不袖手旁观,为消费者“避雷”。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建立信用惩戒机制等方式,对“名为测评,实则虚假广告”的这类“第三方测评”主体形成震慑。监管部门在日常普法时要做到真正精准普法,让“第三方测评”主体了解不实测评、虚假宣传的危害和后果,引导“第三方测评”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将此类借测评之名行广告之实的虚假宣传存在形式广泛告知大众,提醒大众擦亮眼睛,仔细分辨虚假测评,谨防掉入陷阱。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盲目轻信,避免“踩坑”。消费者在面对“第三方测评”看似专业的测评标准,听起来言之凿凿的数据时,应当保持理性,仔细辨别商品信息的真实性,不要轻信那些宣传得很美好的产品信息,对于过于夸张或模糊的宣传语,如“全网最低价”“最高性价比”等,应提高警惕,可提前到实体店详细咨询或试用后再行决定,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对于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更应关注其安全性和合规性,不要被“第三方测评”诱导,对健康造成危害和影响。消费者理性选择,不盲目被“第三方测评”带偏,让虚假测评无生存土壤。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商敏(湖北襄阳)
责编:陈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