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打破工人发展产业壁垒,走出“进厂难”困境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3日18:2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要建成制造强国,迫切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大军。而眼下,我们的工厂在招工用工方面却面临着“有活没人干,有人又没活干”的难题,也就是常说的结构性失业。近年来有些人宁可选择专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方式,也不愿意到工厂一线从事操作工作,出现了一些青年人不愿意当工人、不愿意进工厂的现象,与此同时,工厂也出现了“用工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长本事、提待遇、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来破解这个难题,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引导更多大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打破能力壁垒,提升产业工人“含技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大批能够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有快速迭代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我国产业工人的技能技术水平,与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是解决眼前人才结构性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推进职业院校的教育和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院校要做好瞻性研究,及时调整专业、教材和教学方式,满足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前布局,为企业培养“刚毕业就能上手”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构建立体化的教育体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打造交流创新平台,搭建起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与提升的立交桥。这些举措,能够让产业工人更好迎接“机器换人”的挑战,拥抱“科技赋能”的机遇,以技能彰显价值。

打破福利待遇壁垒,让产业工人更有职业荣耀。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维护好产业工人切身利益,让他们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目前产业工人工资待遇依然较低,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地落实,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还也不太完善,导致产业工人的自我认同和企业归属感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意见》中要求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等,推行“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技能水平、劳动贡献与薪酬水平挂钩,让技高一筹者薪高一等,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同时也要积极回应产业工人对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利益关切,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破发展“天花板”,让产业工人更有奔头。让产业工人有奔头、有甜头、有劲头,就要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现实中,产业工人上升通道狭窄,技能人才通道未能与管理人才通道打通,很多时候“工人只能一辈子做工人”。《意见》要求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健全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互相贯通的长效机制,实现横向对应衔接、纵向跨界晋升。实施“产改”以来,全面打破管理、技术、生产岗位以及学历等界限,畅通一线工人晋升通道,很多一线产业工人走上管理岗位,获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不仅“高”在职称,“高”在地位,还“高”在工资条上。让产业工人中的杰出代表待遇有保障、上升有通道,更广泛地激励劳动者的干事热情,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产业工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要以突破产业工人发展壮大的“卡脖子”难题为切入点,让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有为又有位”,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秀丽(武汉经开区)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