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融合视角下的“非遗”为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0日22:5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暌违三年的传统文化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非遗”作品重回大众视野,瞬间火爆全网。她怀揣着对传统文化愈发深厚的情感及更为成熟的表达,再度触动人们内心对美的渴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憧憬。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亮出自家“非遗”珍宝,使“非遗”文化以全新之姿步入大众眼帘,绽放出独特魅力。这也再度印证了“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强大韧性与生命力,毫无疑问是文化领域当之无愧的顶流。

近年来,伴随国潮兴起、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非遗”文化渐成热门议题。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惊艳四方,到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精彩展现,再到山西借助游戏热潮开展“非遗”古寺庙游,直至李子柒强势携“非遗”作品归来,种种现象均表明,“非遗”文化正逐步摆脱昔日“冷门”标签,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李子柒作品的成功,源于她对“非遗”文化的挚爱与坚守,更得益于她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拿捏。她擅长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将古老的“非遗”技艺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观众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自媒体平台,众多“非遗”传承人也通过短视频分享自身的技艺流程,诸如剪纸、木雕、陶瓷制作等,吸引了大批粉丝关注,让原本小众的“非遗”技艺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此类创新的表达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让“非遗”文化得以跨越万水千山,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与多领域的巧妙交融,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大众开启了深入认知和传承“非遗”的大门。“非遗+旅游”“非遗+展览”“非遗+节庆”“非遗+时尚”“非遗+文创”等的跨界融合,拉近了这份文化沉淀与观众的距离。云南的丽江古城推出纳西族“非遗”特色游,游客能够亲身体验东巴造纸术、纳西族传统木雕,深度领略民族“非遗”的魅力。广州的“非遗瑰宝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了粤绣、广彩的制作流程,给观众带来震撼体验。节庆中的“非遗”更是光彩夺目,春节期间,各地热闹的花灯会融入“非遗”元素,精美的花灯传递着传统民俗文化。敦煌研究院以莫高窟壁画为灵感的文具套装,让古老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时尚界也积极拥抱非遗,多个品牌将苗绣工艺融入现代服饰,展现出独特风格。这些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非遗”文化留下来、实起来、活起来,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在为“非遗”文化“破圈”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知,这仅仅是开端。“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传承方式传统且单一,多依赖口传心授,缺乏系统记录,致使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众多非遗项目因资金短缺难以有效推广。部分“非遗”产品未能契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以致市场竞争力匮乏。要实现“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探索有效路径。

守正之所来,创新明所往。传承“非遗”文化责任重大,我们要留住历史的声音,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激活传承“一池春水”,让“非遗”不遗憾,推动“非遗”融合向更深远、更广阔处发展,让“非遗”不再是陈列于博物馆中的静态记忆,而是鲜活于当下、照亮未来的文化明灯,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积淀,使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冯丽(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