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廉洁的人,不接受不正当利益,就能够挺直腰杆,秉公办事。廉洁就如一杆秤,承载着社会公平与个人操守的重量,如何秉持廉洁之秤、平衡公私之界,是全体公职人员需要共同学习的重要课题。
廉洁首先是一种责任,是对权力边界的自觉守护。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来源于民众的信任,只有廉洁方能不负这一责任。明代海瑞以清廉闻名,他“宁可清贫终老,不使百姓受苦”的信念为后世所称道;而反观晚清官场的腐败无度,则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民众生计艰难。在现代,廉洁依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然而,私欲的侵蚀常常让一些党员干部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最终害人害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一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腐败的极端危害性和反腐败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反腐败和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廉洁并非只关乎公职人员,它也是所有职业的底线和操守。无论是医生、教师,还是企业员工,廉洁始终是专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人眼中,廉洁被错误地视为“不够灵活”的表现,“潜规则”甚至被当作达成目标的“捷径”。这样的价值观不仅破坏了行业秩序,也侵蚀了社会的公平基石。曾有媒体曝光某地一名教师收受家长贿赂,为学生提供不公平的升学机会。虽然金额不大,但性质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试想,如果教育领域的“秤”因私利而倾斜,下一代的公正机会将如何保障?这样的事件提醒我们,无论行业性质如何,廉洁都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廉洁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历史上,“清风两袖朝天去”被视为官员廉洁的典范,今天“清廉中国”的建设则赋予了廉洁新的内涵。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不贪是傻”的观念却依然存在,部分人甚至认为廉洁的坚守者“不懂变通”。这样的偏见不仅扭曲了廉洁的价值,也让廉洁文化的传播步履维艰。如何让廉洁成为普遍认同的社会观念?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廉洁文化的身后底蕴,广泛传播廉洁文化的正能量。
廉洁如秤,秉持公正之心,平衡权责之界。从公职人员的责任坚守到职业道德的底线维护,再到社会共识的文化滋养,廉洁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层面。它是个人操守的标尺,是制度完善的基石,更是社会公正的保障。唯有人人自觉秉持廉洁之道,社会的“秤”才能始终稳固,国家的发展才能风清气正,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爱玲(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群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