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财政赋能新发展①】​夯实财政之“基” 助力财政之“大”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09:2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编者按: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事关财政改革发展的重大长远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确保财政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今起,东湖评论联合“楚财先声”网评团队,推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财政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专栏,凝聚财政赋能强省建设更广泛的力量。

财政是庶政之母,税收是财政之基。当前,通过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清理盘活“三资”,充分挖掘有效资产,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推动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逐步实现“有效资产、有效债务、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财政之“大”,也体现在财政资源之足、调控能力之强,在挖掘财政“存量”时,也可通过发展经济、壮大企业、扩充财源、增加税收,持续扩大财政“增量”,助力财政之“大”。

培新,增加新兴企业数量

经济发展要靠企业推动,地方税收也主要来自于企业,扩充财源必须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加快发展新兴潜力税源,促进有效税源转化为实际税收。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曾有浙江民营企业家用8个字盛赞浙江的营商环境,即“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浙江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现了多个“首创”,如成立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开创性提出“数字浙江”战略、率先提出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等等。这些举措除考虑企业的“经济人”的因素外,更多地把企业当作“社会人”,将高效周到的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真正让企业家回家、让企业家有感。当前,湖北省围绕减税降费、控制成本,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但同时也可参考学习浙江的经验做法。一方面,树立为企服务的理念,着力优化提升降本增效的硬环境和关怀备至的软环境,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和谋划服务举措,为企业生产、销售、融资、审批等各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对企业的诉求及时予以回应,让企业宾至如归;另一方面,要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打扰,特别是要减少不必要的调研走访和频繁的填表报数,减轻企业“形式上”的负担,让企业安心专注搞生产,真正实现“放水养鱼”、“放心成长”。

引导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对湖北产业链布局和延伸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面对产业新赛道,如何抢抓机遇、抢先布局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依托我省光电子信息等现有优势产业,融合新兴未来产业,延伸布局产业链条,挖掘开发新资源、新技术、新场景,争取不断扩大优势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引领撬动作用,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等及早投向新兴未来产业项目,在投决机制上要打破以往过于保守的做法,既要放长眼光、打开眼界,不局限于投向省内项目,也可投资一些好的省外项目,建立密切关系纽带,适时回馈省内发展;也要杜绝畏首畏尾,在投资时过于追求无风险、高回报。同时,要充分相信和感知资本的敏锐性,积极跟投头部机构的投资项目,如IDG资本、红杉资本等,在投早投小时,主动帮助陪伴企业成长。

着力提升招商质效。在招商过程中,应该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真招商、招真商。以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为例,为引进特斯拉项目,上海政府在土地成本、资本融资等方面给予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但作为回报,特斯拉5年内在上海的投资不能低于140.8亿元,2023年底开始每年交税不能低于22.3亿,否则将无条件收回土地,而最终特斯拉和上海市对赌成功、实现双赢。上海市正式瞄准了特斯拉即将建厂扩能的“天时”,抛出了各项优惠政策“地利”,再由时任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推动的“人和”,最终造就了这一经典招商案例。在湖北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地招商部门应建立招商项目信息搜集机制和联动响应机制,及时掌握各地优质企业产业布局动向,积极主动做好沟通对接,参考探索对赌招商模式,切实发挥地方“天、地、人”的优势,努力把优质项目招进来、留下去。

固基,稳定传统企业优势

传统产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夯实传统产业基本盘。

稳步做大税源贡献。当前,在减税降费和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从我省税收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合计占全省地方税收的57%;在全省缴纳地方税规模排名前10的企业中,烟草、汽车、石化、地产类企业占7个,而这7个纳税额就占前100名纳税企业的43%。因此,在新的支柱税源未立起来之前,更应该继续巩固壮大传统支柱税源,夯实湖北税收压舱石。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湖北部分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自主能力、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增强。政府在助力输血的同时,更也让企业主动承担起责任,在市场化竞争中,切实推动自我减负、自我瘦身、自我革命,努力提升造血功能。此外,进一步优化利用完整的产业链和熟练的产业工人资源,研究掌握核心竞争力,找准自身优势和定位,在困境中寻求变革,力争重新崛起。

扩围,发挥中小企业作用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

正视企业重要性。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无论是从地位作用,还是从实际贡献来看,都应正视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从公开的2021年数据看,湖北省当年规上工业企业1.63万家,新增0.17万家,中小企业占比97.8%;中小企业完成税收2890亿元(含海关代收),占全省税收总额54.4%;城镇新增就业93.8万人,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这也充分映证了中小企业对贡献税收、吸纳就业的巨大作用。因此,在湖北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既要抓“大”、也要助“小”,积极注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让中小企业充分迸发最大活力。

找准产业优势点。从鸡毛换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作为“世界超市”的义乌,2023年的GDP达到2055亿元、财政收入达144亿元,其一个县级市的体量就已超过我省一半以上的地级市。义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们善于实行极具优势的低价策略,全方位满足多样化需求,最终通过“小商品”发展成“大产业”。而湖北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应找准自己优势点,以农业为例,湖北一直是农业大省,粮食、淡水产品、茶叶、生猪、蔬菜、鲜蛋等年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却不是农业强省,鲜明的农业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很多农产品则是被外省企业贴牌销售。要走出产业发展困境,还应找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关键点,持续延长产业加工链条,深挖产品价值,将农业资源、产能优势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具有行业带动能力、市场话语权和先进生产加工工艺的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优势产业发展。

提升经济包容度。无论是“地摊经济”,还是近日出圈的重庆地铁“背篓专线”,本质上都是一种“民生经济”的体现,无数民众在其中谋得生计、兼职创收,让其成为大经济循环中一个“调节池”。普通民众在其中可以享受到民生经济带来的真切实惠,政府也可在助力发展中给城市带来一些烟火气,这也是为什么“淄博烧烤”“甘肃麻辣烫”能相继出圈的原因。因此,政府在经济社会治理方面可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在推动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多关注小微生意、民生经济的发展,允许“法无禁止即可为”,给予普通民众和个体工商从业者更多的包容,通过民生经济发展,进一步缓解民生就业、增添人气、拉动消费,提升整个经济的活跃度。

增智,积蓄企业发展后劲

人才是新世纪最宝贵的财富,让人才赋能企业,才能让企业做得更大、走得更远。

发挥科教优势。目前,湖北拥有中央所属科研机构23家、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两院”院士81人;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是著名的科教大省、人才大省。但科教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在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要充分依托科教优势,探索以“订单式”模式推进人才培养、院企合作,加强共需两端精准对接,持续跟踪科研院所实际需求、研究方向、技术成果,全流程做好保障服务,力争培育更多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要继续推进大学生留汉工程,鼓励支持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从待遇、融资、培训、住房等多方面给予充足的软硬件保障,让大学生在“待遇”“事业”“感情”上都有充分的理由留下来,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了未来。

营造创新氛围。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恢复高考制度,极大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后,也涌现出了无数科学家、大国工匠在各自行业耕耘奉献。人才是创新最强大的动力,要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持续成为社会的共识和风尚,通过教育、宣传、培训、开放科研资源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人们创新创造,为科研人员“松绑”、为教育人员“减负”,让每一个爱创造、会创造的人能收获社会尊重和现实价值。

挖掘人口资源。大国竞争本质上是人口、资源、制度的竞争。要扭转人口下降,既需要积极鼓励生育,从托育、教育、医疗、住房、税收、休假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保障,让年轻人敢生、愿生;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招引力度,降低人口落户限制、人才流动限制,给予更多经济金融、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外部人才能选择湖北,扎根湖北,最终在荆楚大地发挥聪明才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段宽(“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