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湖北财政实践①】持续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14:2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编者按: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以规划为导向、以国有“三资”为基础、以有效债务为锚定、以供应链平台体系为载体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起,东湖评论联合“楚财先声”网评团队,推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财政实践”专栏,进一步凝聚共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牢把握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推动各项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近年来,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迅猛,在推动股权投资市场健康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的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在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走深走实的道路上,必须坚定不移在实干担当上下功夫,持续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

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的重要性

以往为了支持各地项目建设,财政以资本金的方式注入项目,以各类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名义拨给企业,但整体效果差强人意。2015年,在财政部出台的《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政府投资基金一词被正式提出,作为财政转变投入方式的重要创新工具,政府投资基金以股权的方式,把财政资金投出去,把社会资本引进来,通过更大的资金量实现更显著的效果,成为国家及地方政策的重要发力方向,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也成为了江夏应对国家发展、城市转型、时代之变的关键所在。

国家战略层面,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政府投资作为财金联动的重要方式,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当前,投资和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促进稳投资、稳增长,是江夏抢抓国家发展战略升华蝶变机遇的关键。

武汉发展层面,2021年9月,武汉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成立,肩负打造五个中心、加快发展“965”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重要职责,计划到“十四五”末达到3000亿元投资规模。自2022年江夏区成立“1+5”政府投资基金体系以来,已吸引100亿元武汉都市圈基金等资本纷纷落户,形成5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群,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也成为了江夏承接武汉战略的关键。

江夏转型发展层面,地处长江之滨、武汉之南的江夏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是“武汉南水乡,产业集聚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交通、雄厚的科教科创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生态禀赋优势,作为汤逊湖组团的主体区、核心区,江夏战略地位空前提高,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成为江夏顺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的现状基础

基金“硬件”,基金集群已初步形成。2022年,江夏区在武汉市新城区中率先成立“1+5”政府投资基金体系,计划用5年时间筹措200亿元资金,通过设立5支母基金,打造千亿级政府产业发展基金集群。截至2023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母基金投向的大健康、光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已投子基金11支,基金总规模达373.21亿元;创业投资基金母基金已投子基金5支,基金总规模达53.3亿元;天使投资基金母基金、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母基金和城市更新投资基金母基金已储备一批项目;共完成返投项目9笔,返投金额达6.8亿元。

基金“软件”,政府投资基金理事会履职尽责。为更好服务于政府投资基金,江夏区成立政府投资基金理事会,主要负责政府投资基金的资金筹措、批复基金管理重大事项、审批审定政府投资基金各项制度和实施细则、研究解决政府投资基金的其他重大问题。例如,为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推江夏科技创新,激励政府投资基金相关工作人员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理事会办公室出台了《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

学习先进政府投资基金的经验启示

自2021年以来,政府投资基金设立速度和规模加速攀升,逐渐从东部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并存在从省、市级向区县级下沉的趋势。安徽、江西、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等多个省市涌现出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基金集群带动支持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优化整合当地资源,重点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方向。所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纵然各地先天基因禀赋有所不同、不可简单复制,但仍有共通之处可供借鉴。

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是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之基。从地理区位看,江夏具有一定的通道优势,但合作资源并没有停留形成产业。从产业基础看,江夏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链式化的发展基础。江夏要利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通过投融资业务来加快区域工业园区间的产业整合,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形成资本集聚,推动总部经济、企业研发中心、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聚焦“3311”产业体系形成一个个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实现“崛起一片森林”,而不仅是“移栽一棵大树”。从营商环境看,江夏要全力营造适合创新发展和人才生活的营商环境,打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政治环境,打造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的政策环境;打造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机遇众多的平台环境;打造人才安居、近悦远来的生活环境。

强化产业培育体系,是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之能。借鉴政府投资基金合肥模式:立足“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格局,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链、新型显示产业链、量子产业链等16条重点产业链,通过持续打造完整产业链、营造产业生态圈,用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供应链配套密度吸引投资者。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则可针对“3311”产业集群发力,例如,以抢抓车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上汽通用武汉基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国药武生所、湖北江夏实验室、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加速壮大以“车、光、康”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围绕该重点产业链,开展产业研究、企业服务、项目招引,实现招商“精准出击”。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是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之本。以先进地区已有经验为参考,从实干起步,随着实践的深入,必然会对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关制度体系提出要求。江夏区需在现有“1+5”政府投资基金的体系上,着手建立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基金信息化管理体系、管理人评价系统等,在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募资、投资进度、投资质量和支持“双创“成效,避免内容单一化。

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的思路举措

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江夏模式,是江夏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整体向好的重要抓手,抓好这项工作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具有政治、全局和战略上的重要意义。未来,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将加大区级财政投入,加强与省、市基金联动,构建省、市、区三级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基金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基金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早做、领投、敢投,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朋友圈”,争取与更多优质基金管理机构合作,壮大基金规模;甘做优秀产业基金的纯LP,甘做创业的陪跑者,产业的托底者,推动江夏补强短板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统一思想,迎难而上。政府投资基金对江夏区而言属于新鲜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不了解投资、害怕承担风险的思想,许多优质项目在反复决策论证中错失机遇。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格局、提升工作效率、加强专业学习,培养一批懂产业、通政策、会干事的“投资战队”,以更大的决心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工作。

加强联动,迭代升级。当前外部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加大,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逐步白热化,江夏区政府投资基金体系亟需迭代升级。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省内高校的资源合作,丰富专家库智囊团,为项目研判、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二是拓宽基金合作渠道,巩固与头部出资机构、产业方的基础,建立常态化的项目互荐机制,出台促进金融生态发展的政策,打造优质的创投生态圈;发挥武汉都市圈等基金引领作用,提高合作基金返投落地成效。三是针对当前社会资本出资意愿不足,许多优质项目对政府出资比例要求较高的现状,加大与省、市和国有投资机构的深度合作,在重大项目上争取资源联动。四是探索通过基金纽带,推动区域产业合作的有效途径。

健全服务,蓄势赋能。聚合金融资源,健全科创服务体系,持续打造科技创新的基金生态。一是依托高瓴、同创伟业、复星等头部基金管理机构,打造创投集聚区。二是对在江夏完成备案登记的基金和基金管理机构,根据募集管理的资金规模、投资收益、支持产业、引进项目等情况,给予场地补贴、经营奖励、团队奖励、引进项目奖励等政策支持。三是充分用好大湾区科技创新武汉中心,打造江夏科创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子禾(“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