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财政赋能新发展②】积极扩大有效益投资 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09:4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提出“建立以发展为导向,有效债务为核心的投资、财政、金融统筹机制”。有投资才有发展,要着力破解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面对的大大小小改革发展课题,需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在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发挥金融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推动三者统筹联动、形成合力。从财政角度,按照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支持投资“扩量”“提质”并举,实现有效债务与有效投资的良性互动,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动力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做大做强财政资源的“分母”

扩规模、提总量,促进湖北投资增势稳中加固需要强大的财源力量支撑,在财政资源上统筹发力,做大财政资源的“蛋糕”是基础。

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争取政策工具。今年中央适应经济形势需要,财政政策更加力度,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上调赤字规模和专项债,赤字规模为4.06万亿,比去年增加1800亿元;专项债拟安排3.9万亿,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同时,国家拟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发行1万亿元。2023年底发行的1万亿减灾防灾特别国债也在今年使用。今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也比去年有所增加。总的来说,今年政府投资规模较去年明显增强。我们要结合湖北省情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部署和生产力布局,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争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投资支持范围,统筹用好各类资金。

盘活存量资产,在存量中挖掘增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高质量加速转型,依靠的土地财政和债务融资等传统调控政策已难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已成为常态。从另一个角度,我国的政府债务和基建投资形成了大量的存量资产,为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以及扩大有效投资提供了空间。可以通过加大力度清理统筹国有三资、健全国资收益征管、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推进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权交易、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投资用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国家扩大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可以优化债务的区域结构,储备更多收益更高的项目,降低项目建设运营风险。探索改变传统财政补助方式,解剖以奖代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等机制优势和作用,鼓励各类金融资本实施战略合作,通过投贷联合、债券租赁等组合投融资方式支持企业投资发展。加强重点项目投资要素保障,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降低项目建设运营风险。

做优做精有效投资的“分子”

“有效”是投资的灵魂。盲目无效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加重债务负担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湖北经济总体处于恢复增长期,优结构、强布局,提高投资效益是稳增长、促发展、强信心的重要抓手。

围绕建成支点“五个功能定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投资要瞄准发展定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在都市圈提升能级、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高地、绿色低碳转型、农业现代化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项目、精准发力,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王牌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技创新优势,支持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加快“两中心、三走廊、四支撑”的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聚集技术、资本、人才和产业的重大平台,推进行业带动力强、融合水平高、创新动能足、生态底色亮的产业项目建设。

统筹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从存量中挖掘增量”的政策理念。以城市建设投资模式为例,以房地产为开发为主的“高杠杆、高负债”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需求,从大规模建设向结构调整和提质改造转变的城市更新投资新模式亟待探索,投资结构重点向市政设施、城中村改造、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领域倾斜,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供给,打造高质量供给和群众美好需求新平衡。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也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市场。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占比在18%左右;改建投资占比在14%左右;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占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在35%左右。推动各类生产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助于引导投资和消费增速,提振需求和信心。同时,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也有助于形成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

支持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通物流堵点卡点,畅通实体经济“经络”是基础。支持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重点铁路湖北段建设、京港澳、汉宜等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建设、鄂州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加快推进水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式联运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为供应链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推动供需对接,搭建供应链平台是内核。支持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数字化改造升级,持续推动大宗商品、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领域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支持打造北斗、光电子等行业供应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数字化核心竞争力。研究制定支持供应链体系建设财政支持政策,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支持数字化供应链金融试点平台建设,探索创新投入风险政企共担新机制,以供应链体系建设引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好做实质效管理的“百分比”

提高投资质效,要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度超前、超规模、超标准“三超”问题和项目投入低效率、低效益、低效能问题。同时,要素要跟着项目走,提高项目要素配置效率,深入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市场空间、更低的投资成本支撑更有效益的投资。

开展投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在全省开展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紧紧抓住财政管理五个关键环节,全面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财力支撑分析、财力论证、预算评审、竣工结算和财务决算等工作,将项目资金来源落实情况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推动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质效双提升。

强调先立后破。当前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国内投资增长还不稳固,增速也在放缓,社会投资的缺口需要进一步填补。投资与需求相互交织,互相支撑,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大市场、畅通大循环,推动投资结构、市场结构、需求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先立”稳大局,以“后破”育新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对稳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稳定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稳妥制定当前财政政策措施,兼顾长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宜一刀切,为破而破。

强化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支持投资政策涉及的市场主体广泛,制定时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回应市场关切。在加强财政、债务、金融协同联动为主线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坚持市场运作,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监管政策等联动配合,发挥投资政策组合倍增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

一直以来,投资作为稳经济的“压舱石”,对于扩大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生动写照。我们要继续深入读懂湖北、高质量发展湖北,坚持不懈抓重点、扬优势、补短板,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推动有效投资,为先行区建设展现充足后劲和光明前景,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强劲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程珊娜(“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