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财政赋能新发展③】树立金融信用示范标杆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09:4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经过十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

与时代共进、伴普惠同行,宜昌市财政局始终坚持普惠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定位,认真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以有温度的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连续22年荣获“湖北省金融示范市”称号,2023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示范市,目前正在创建湖北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140亿元,较年初增加39亿元,辖内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5亿元,较年初增加160亿元,贷款户数11.6万户,较年初增加1.6万户,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5%,同比下降44个基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57%,同比下降26个基点;全市不良贷款率为全省同等地市州最低。

聚势精进 打造宜昌信贷“产品矩阵”

不断开拓创新,搭建了涵盖银行类、供应链金融、融资担保、其他类金融等百余项“产品矩阵”,为小微企业提供“能用、会用、易用、好用”的普惠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

发挥银行业机构优势。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好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推出“专精特新”、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产品,强化首贷、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实现信贷供给总量稳步增长,让企业畅享“家门口”的便利,让金融变得方便。引导金融机构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3年全市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57%,同比下降26个基点,处于宜昌历史最低水平。

打造供应链金融高地。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四条重点产业链开展试点,打造“N+N+N”(指N家债务人+N家供应商+N家原始权益人)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引进中企云链等供应链机构,着力打造磷化工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推出“云信”“e信通”等系列新型供应链金融产品。着力完善“三峡e链”全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核心企业信用流转和中小企业快速融资。

强化政府性担保效能。推动宜昌担保集团创新开发“四上企业培育贷”“畜牧担保增信贷”“外贸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特色产品,让企业惠享“一揽子”的产品,让金融变得更紧密。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立全省市州首个专业科技融资担保公司,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2023年实现科技担保放款14亿元。成立市级应急转贷公司,缓解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实现类金融机构补充。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灵活、便捷、小额、分散的优势,突出消费金融公司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功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支持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助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盘活设备资产,推动实现创新升级。引导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专注主业,更好地服务普惠金融重点领域。

数字蝶变 打造智慧服务“贴心管家”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普惠金融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为破解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探索了有效路径,推动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聚焦平台“数字化”。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线上(网上金融服务大厅)+线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双线”融合、银政系统直连、贷款一站直办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整合涉企政务信用信息,为小微企业画像增信,支持融资业务向线上化、移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获得感。截至2023年12月末,金融大厅及中心累计助力小微企业授信1442亿元,放款846亿元,户均授信周期仅为3.63天。

实现获客“批量化”。充分发挥“金融超市”集成优势,打造普惠金融“云端营业厅”,突破网点限制,将服务扩展到生态场景,延伸至客户身边。加强政银担企业务合作,开展“见贷即保”批量担保业务。着重培养客户粘度,提供全方位定制化服务,实现以老带新,打破营销壁垒,变“坐商”为“行商”。继续推广运用“楚天贷款码”,推动全市民营企业贷款稳健增长。

推动流程“线上化”。基于大数据和新技术应用,推动业务由传统线下人工作业向线上转变,客户申请全线上信用贷款只需在手机上点击,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到用款的全流程。发挥宜昌本地丰富政务数据资源“画像”增信作用,对“创业担保贷”等产品进行线上化流程再造,实现用户线上申请、经办部门线上审批、放款结果线上反馈、贷后监管线上实现等功能,让企业坐享“零距离”的体验,让金融变得更贴心。

推陈出新 打造智能风控“最强大脑”

发展普惠金融,风控是关键,也是实现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宜昌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搭建智能风控体系。宜昌持续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管控水平,建设覆盖风险识别、限额管理、风险预警、催收和核销全流程的风控体系,将数字化风控嵌入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智控”转变。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出台尽职免责制度,打造包含风险排查、反欺诈、风险预警、退出等在内的“技术工具箱”,增强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信心。

强化合规合法管理。严格对照负面清单、指引和标准开展合规审核,将合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应用到制度制定、业务开展、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定期开展合规风险识别评估和隐患排查等工作,针对发现的隐患、漏洞、问题及时作出风险提示,持续整改督办,确保管理形成闭环。加大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力度,推动陈案化解,严控新发案件。

提高不良处置能力。统筹用好自主清收、诉讼追偿、呆账核销、不良资产处置等手段,提高普惠不良贷款处置质效。探索将赋强公证等嵌入办理流程,解决不良贷款立案难、处置周期长的问题。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机制,根据风险管理水平,动态调整小额线上化标准产品不良贷款核销权限,及时化解存量风险。

薪火赓续 打造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普惠金融的支持。宜昌坚持既融资金,又送服务,将融资、融智、融商有机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服务。

样板多样,解题发展短板。强化顶层设计,结合金融招商,全面夯实普惠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推动形成了包括各类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基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达到140家、地方金融组织达到80家,机构数量全省同等市州最多、体系全省同等市州最全。

政策多元,激发供给动力。联合金融、人行等部门不断强化政策激励,持续完善信贷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协同效应,精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建立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风险补偿、保费补助、业务奖补持续补充机制,不断提升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服务多面,润泽千企万户。积极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务主体和范围,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跳出金融做金融,推进金融走出后台、走向一线,广泛融入企业经营、创新创业、金融教育、社会治理等多种场景,共享创造价值,助推社会进步。

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宜昌始终把普惠金融基因牢牢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始终站稳金融为民、金融惠民、金融利民的基本立场,以特色的普惠金融生动实践,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宜昌实践贡献更大的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高波(“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