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湖北财政实践⑤】扛起农业现代化的财政青年担当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14:4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财政是庶政之母,农业是民生之基。身为财政支农战线的青年党员,一肩挑着“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职责,一肩担负“强农惠农、乡村振兴”的使命,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新征程上,应牢记嘱托、笃行实干,视责如山、忧农如家,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补齐“三农”短板为己任,努力成为“财政+行业”“党建+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树立“三大荣誉感”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以投身财政事业为荣。财政承担着“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为国家、为人民管理“钱袋子”,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到民生福祉的落实,都离不开财政部门事无巨细参与研究和财政干部殚精竭虑筹划执行。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财政收支运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财政部门不断承压,每笔收支慎之又慎,“大钱大方、小钱小气”考验着每个财政人的的承压力、执行力和胜任力。作为财政干部,绝不能有畏难情绪甚至抵触情绪,而应认识到时代赋予财政干部发挥所长、一展抱负、服务大局的宝贵机遇,化荣誉为使命、化使命为责任,秉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觉悟,以对财政事业极端负责的态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啃下最硬的骨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投身支农战线为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全省角度来看,“湖广熟,天下足”,湖北历来是农业大省、鱼米之乡,粮油、畜禽、淡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向上承担捍卫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向下牵系全省千万农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发展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是财政支农工作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生动实践和职责担当,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则是财政支农工作者的使命所系和荣誉所在。

一域之为,服务大局,以投身湖北实践为荣。经过认真学习王蒙徽书记在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体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流域综合治理要求水利事业发展,确保荆楚江河安澜,实现“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以农业为基底,为湖北纺织等重点领域提供要素保障;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强县工程这个有力抓手;四化同步发展必须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共同缔造为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发展找到新的理念和路径……由此观之,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征程上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应当聚焦“国之大者”和“省之要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认清“三个紧迫性”

生于忧患,树牢底线,认清做好财政预算工作的紧迫性。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财政部分析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时指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尚需巩固。”结合湖北实际来看,过去一年主要指标高于全国、领先中部,经济加速修复、整体回升,部分市县财政收入乏力,“三保”及重点领域支出刚性不断增强,个别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仍然较重等,财政收支运行持续呈现“紧平衡”状态,必须提高站位、认清形势,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培养“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认识,将抓收入、控支出、优管理的紧迫感贯穿财政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

观照现实,勉力前行,认清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紧迫性。立足湖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从农民收入来看,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21293元,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8元,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及城镇居民的一半;从种粮收益角度来看,近年农资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种粮收益不如经济作物,与外出务工有更大差距,粮食生产的“地板效应”不断增强;从乡村建设来看,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未实现;从农业发展来看,产业发展模式多为简单的种植及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加大支持力度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不经风雨,难成良材,认清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的紧迫性。作为入职近2年的“财政新青年”,经过大熔炉的淬火打磨,尽管眼界有所提升、能力有所增强,但对“知识就好像一个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接触财政工作越深入,越觉得未知的领域更多,时常感慨力有不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干部“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必须增强把握宏观形势的紧迫感,时刻在思想上、行动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把握财政经济工作“时度效”;增强丰富财税专业知识的紧迫感,为适应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打牢基础;增强掌握行业领域知识的紧迫感,把底数摸清、情况吃透、要点找准,在部门预算管理中争取更多主动权,确保资金规范高效分配使用;增强提升抗压承重能力的紧迫感,努力克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断提升的考验,在攻克急难险重任务中壮筋骨、长才干。

当好“三种排头兵”

真碰硬,服务大局,做勇挑重担的财政尖兵。财政干部肩负管“钱袋子”的职责,必须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坚持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和“大钱大方、小钱小气”体现在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为部门预算“专管员”和资金管理岗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资金拨付下达、资金使用监管、资金绩效管理等各环节下功夫,加强跟踪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资金分配上敢于“动刀子”,深化资金分配“撒芝麻盐”专项整治成果,坚决破除资金分配条块分割、结构固化等老大难问题,强化政策集成和资金规模效应;在绩效管理上做到“讲真格”,持续完善农口部门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不断丰富绩效指标库,扎实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指导部门认真开展转移支付资金自评,将所有资金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相挂钩,加大绩效因素所占权重,进一步提高绩效激励约束性,将“集中财力办大事”落到实处。

强农惠农,振兴乡村,做熟知稼穑的行家里手。“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支出刚性增长压力极大,必须知农策、识农情、懂农事,聚焦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禀赋优势和短板弱项,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要密切服务推进强县工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关键,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创新举措。要善于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统筹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政府性收入,盘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砂石等矿产、村集体资产、村集体建设土地等资源,统筹好资金、资产、资源,形成“三农”投入合力,支持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要素上实现均衡性、全面性发展。要精准锚定关键重点环节,围绕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流域安全底线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切实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推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党建引领,创新服务,做情系基层的青年先锋。作为青年党员,不仅要在财政业务工作中有所作为,还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锐气、志气,多做一些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让党旗在工作一线高高飘扬。例如,以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倾听基层声音、摸清工作底数、解决问题矛盾为目标,深入基层问需寻计、进村入户嘘寒问暖,采取实地走访、调研督导、电话沟通等方式,切实把管理流程摸清楚、把项目成效摸清楚、把资金流向摸清楚、把群众诉求摸清楚,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制定、资金分配及管理等方面查找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把情况摸准、把思路缕清、把对策提实,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农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更加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肖鹏(“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