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湖北财政实践⑥】坚持守正创新 做好财政社保“开源”“节流”两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14:5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财政社保部门管理的支出都是民生支出,服务的部门都是民生部门,它是财政部门的窗口单位,是为民服务、赢得民心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武汉市在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整体增幅,充分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省委书记王蒙徽在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大财政建设,以政府有为之手,使市场在资产配置中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大财政体系建设是在传统财政管理体系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或扩充,核心是统筹各类资金、资本、资源、资产,尽最大可能做大财政蛋糕,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是新时代理财管财的新思路。社会保障与大财政建设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财政的支持,而大财政体系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财政社保支持大财政建设“要在守正”

大财政建设主要是解决发展的问题,统筹一切公共资源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提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其用意是既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带动发展,又要根据发展水平确定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程度,既要防止民生滞后于生产力发展,也要防止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

财政社保支持大财政体系建设的为政之要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财政社保支出都是民生重点支出,属于财政支出的大户,财政社保支出政策性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提标、扩面、增支,每隔几年一个轮回的提标是规律和趋势,也是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社会保障标准只宜做加法、不宜做减法,社保待遇刚性支出和自然增长,不断挤占着本就有限财政蛋糕的分配空间,特别是在区县一级,社保新出台一项政策或一个待遇提标就可能蚕食掉全年的新增财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大财政建设必须平衡把握好社保和发展的规律,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财政社保支持大财政建设“贵在创新”

支持大财政建设,首先思想要破冰,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改变对财政社保部门“只会花钱、不能挣钱”的固有看法,重新审视和思考财政社保的管理理念和政策,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开源”:

合理运用社保基金存放筹码,撬动金融资本。有效把握社保基金在商业银行存放的政策空间,在保障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存放的前提下,加强与商业银行金融投放的谈判博弈。鼓励社保基金存放的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政策金融工具,加大对武汉市债券发行、贷款发放、城市建设等资金投放额度,蓄好做大资金池。

用活用好社保征缴惠企政策,积极向内挖潜。“用活”社保各项惠企政策,通过“放水养鱼”,进一步优化经办服务、简化办理流程和加快审批速度,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用好”社保费率降低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用足”稳岗扩岗政策,全面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岗位和扩大生产,发挥好社会保险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经济运行减震器作用。

科学把握人类健康发展规律,主动向外延伸。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人类健康发展趋势,武汉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会更加突出。可以利用好老龄化给社保领域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打造“银发经济”,在健康食品、医疗器械、旅游服务、大健康、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等产业重点发力,培育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财政社保支持大财政建设“重在实践”

财政社保部门是财政支出大户,社保领域多支出一分,其他领域可用财力就减少一分,秉持着“尽可能少的社保支出就是尽可能大的财政收入”的管理理念,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做好“节流”:

下好就业创业“先手棋”。吸引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到我市落户就业创业,支持企业为新录用员工及时缴纳社会保险,改善我市企业养老保险抚养结构,减轻企业养老保险收支压力。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留用率,减轻失业保险的支出压力。

用好三医联动“关键招”。运用系统观念,平衡好医保基金、公立医院的跷跷板,做好取消药品加成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促进公立医院有序良性发展。科学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平衡好量大和价低的乘数关系,实现“患者”和“药企”双赢。

打好财会监督“组合拳”。以监督检查来破题,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坚持严字当头过“紧日子”,规范支出管理,杜绝财政资金“撒芝麻盐”“趴在账上”,开展财会专项检查,强化检查结果运用,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绩效,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减少结余结转,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算好社保政策“长期帐”。增强风险意识,充分考虑未来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抚养比降低等因素,科学研判当前社保政策对未来财政的长期影响,对职业年金虚账做实、企业养老保险支出责任、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等社保政策开展趋势分析和未来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社会保障是大财政体系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稳定保障,财政社保部门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开源”“节流”两篇文章,在大财政体系建设中发挥好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好分享大财政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磊(“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