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发出知重而担、奋发作为,开创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斗号角,唱响戮力同心、笃行实干,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不懈奋斗的时代强音。省委书记王蒙徽充分立足省情实际,提出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四化同步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推动湖北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系统总结了五个“一”的实践路径和七个方面的思路方法,充分体现湖北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远政治站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角下,积极谋划、笃行务实,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战略眼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战略思想,而湖北立足省情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石,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湖北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性,并明确要求湖北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以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创新工作,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
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的精神,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中发挥好财政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重要载体和基础支撑结合湖北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准湖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聚集,有中央所属科研机构23家、高校132所、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2个,“两院”院士8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湖北实验室10家。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8,中部第1,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条件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对比世界一流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湖北研发试验经费支出年均增速为14.1%,全国排名第15,中部排名第5,研发试验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应用导向还不凸显,2023年全省卖出技术合同成交中,省内落地转化占比为65.96%,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此外,湖北企业研发投入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积极培育并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布局未来产业,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湖北省在工业领域的优势显著,其工业门类齐全,是全国范围内少数能够涵盖全部41个行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其中,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五大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既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湖北省同样面临挑战。作为老工业基地,汽车、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在湖北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接近80%,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迭代,不仅是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湖北省拥有132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985、211等知名学府,大学生人数近200万,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名符其实人才培养的摇篮。然而,在全省科技人力资源分布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北并未形成显著的人才高地。目前,湖北在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上仍有待加强,人才供给在结构上存在短板,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的顶尖人才较为稀缺。同时,湖北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尚需提高,例如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加快补齐短板,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支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更好的把人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结合起来,找到切入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充分运用财政投入、投融资支持引导社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创活力。继续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大学、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瞄准基础研究前沿进行发力,以支持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核心,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科技创新的“卡点”和抢占科技创新的“高点”提供坚实支撑。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设立研发转化专项资金,通过科技项目的形式推动高校、研究院所与省内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创新领域,优化资源配置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设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重点支持我省重点产业链、创新驱动平台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对贷款发生风险后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同时,加强政府性引导基金的支持,设立天使投等基金,采取股权、债券等多种形式为初创期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统筹规划并设立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设备奖励、贷款贴息、保险及融资租赁补贴、风险补偿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技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持续优化完善规上制造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政策,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奖补的上限,通过财政奖补或股权投资等方式助力企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迈上价值链的中高端。
加大人才要素保障力度,完善创新型人才供给体系。要依据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湖北高校资源优势,支持高校优化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自主供给质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育体系以及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自主培育体系。要依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支持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项目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国际合作,吸引集聚顶尖级创新型人才。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大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实践供给,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引导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合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在薪酬待遇、科研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同时通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创新型人才创新活力,以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财政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尹亚敏(“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