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省委书记王蒙徽聚焦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明确“五个功能定位”,开展“五个以”的实践探索,建立“五个一”发展调控机制,提出建立以有效债务为核心的投资、财政、金融统筹机制,推进大财政建设和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改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正确认识化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这是做好化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
充分认识化债工作重要性。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不仅是重大的经济责任,也是重大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从对党忠诚的高度来做好化债工作”,要求我们“下大决心把债务管控好、化解好”。要充分认清做好化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有力有序有效化解债务存量、严控债务增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湖北之安服务全国大局之稳。
辩证看待地方债务。要站在经济发展大局和财政整体运行的角度去认识债务和风险,地方债务规模扩大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其本身不是风险,问题的关键是债务的支出结构和效率、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匹配、是否形成了优质资产、是否产生期限错配。发债是为了发展,化债也是为了发展。化债主要是化风险,而不是化规模,决不能简单粗暴搞“一刀切”,要在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化掉风险大、效益低、成本高的“坏债”。
发挥债务拉动效益。债务是弥补收支缺口的重要方式,保持适度合理举借债务,实现债务良性循环,是行之有效、有利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增量与存量、“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确保逐步化解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债务增量;另一方面,分子端的债务尽可能要有更大的分母端产出,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有效债务”。
以化债为切入口,坚持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
统筹好“稳”与“进”。就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既要把握好时度效,合理确定债务化解的目标规模和速度,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严防“债务转移”和“击鼓传花”,避免化债化出新的风险;又要认真甄别债务风险与合理资金需求,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工程正常运转,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信心和市场预期。
统筹好投资、财政与金融。省委提出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为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债务风险指明了路径。我们要树立大财政理念,加快建立以发展为导向、以有效债务为锚定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机制,形成“资产-债务-投资-新的资产-新的债务”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当务之急是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严防风险集中“爆雷”;长久之计是把债务管理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强化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持续扩大有效债务规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谋划。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在中央规定的最新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内,重点支持经济支撑作用明显、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投资项目;持续完善政府支出正负面清单,从源头杜绝债券资金用于“三超”(超标准、超范围、超限额)项目、“新形象工程”等问题。运用好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政策,重点保障产业园区和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推进政府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建设。按照省委部署安排,依托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建立举债额度核定、提级审核等制度,制定举债项目资金来源审核、融资平衡分析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等制度。落实高风险县区融资平台举债上新项目提级审核机制,从源头上把好举债决策关。
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大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力度,摸清专项债券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推动有效债务形成有效资产,通过有效资产承接更多的举债额度,形成良性循环的举债发展模式。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健全地方债务统计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大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债券项目全链条、常态化、穿透式监管,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湖北居中得水,九省通衢,历来有“敢为天下先”的先行精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方债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就要求我们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尹伊君(“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