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人机技术蓬勃发展,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为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在全球市场占比高达 70%,足见其发展之迅猛。然而,在无人机广泛应用的同时,“黑飞” 现象却如影随形,频频引发关注。所谓 “黑飞”,即未按规定实名注册登记备案,或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擅自在管制空域飞行等违法违规行为。
近期,贵州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公布的多起无人机 “黑飞” 受罚案例令人警醒。如郑某某在贵阳龙洞堡机场净空区非法操控无人机飞行,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潘某某通过非法手段破解无人机并在禁飞区 “黑飞”,遭到警告与罚款。这些案例深刻揭示了 “黑飞” 对航空安全的严重威胁,其无视法规的行径,犹如一颗颗 “不定时炸弹”,给社会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埋下巨大隐患,无人机飞行秩序的有效治理迫在眉睫。
实名登记,筑牢管理根基。依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机所有者务必依法完成实名登记。这一举措恰似为无人机飞行系上 “安全带”,极大提升了飞行活动的透明度,也为后续管理与责任追溯提供了坚实保障。当下,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及其应用程序成为实名登记的主要渠道,所有者应积极主动履行登记义务,让每一架无人机都 “身份可查”。
飞行报批,纳入监管轨道。无人机操控者在起飞前,需严格遵循行为规范。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书和证件是首要前提,同时要细致做好飞行前准备工作,全面检查无人机状态,及时更新电子围栏信息等。对于需要审批的飞行活动,操控者应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保持密切通信联络,并自觉服从指挥调度。唯有通过正规报批流程,才能将无人机飞行活动稳稳纳入监管视野,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确保飞行活动合法合规、安全有序。
强化监管,技术执法并行。整治无人机飞行乱象,法规约束固然关键,技术手段亦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可借助无人机反制技术,对违规飞行的无人机实施精准定位、跟踪与有效干预。无人机制造商也应勇担社会责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出具备地理围栏功能的产品,从源头上防止无人机闯入禁飞区域。此外,构建完善的注册、审批、飞行监控等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如此方能确保每一架无人机的所有者信息清晰明确,使用记录完整可查,让无人机飞行的全过程处于严密监管之下。
公众教育,点亮安全意识灯塔。公众教育与安全意识提升是破解无人机 “黑飞” 难题的关键环节。相关部门与媒体应携手共进,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普及无人机飞行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与操作规范。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无人机安全知识讲座、制作科普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安全飞行理念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与安全素养。让每一位无人机操控者都能自觉遵守规则,规范飞行行为。
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是时代的馈赠,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与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与之相伴的 “黑飞” 问题绝不容忽视。整治无人机飞行乱象,守护蓝天安全有序,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担当。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遵守飞行规则,规范操控无人机,用实际行动共筑安全蓝天的坚固防线。唯有每位操控者都能肩负起责任,我们的空中交通方能更加安全、更加有序,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才能更加湛蓝、更加宁静。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叶帅(湖北宜昌)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