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雨化万物,秋实折满枝。十月的天空,秋高气爽,诗意盎然,一路走来,稻田、石桥、池塘、流水、人家,勾勒出一幅无比和谐的乡间秋日图。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田间奏起“丰收曲”,裹挟着阵阵稻香拂面而来,沁人心脾,涤荡着五脏六腑。据统计,自今年以来,各地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夏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有所增加,夏粮产量299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确保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无论古往还是今来,“吃了吗”作为一句问候语,体现的是国民的淳朴民风,也是内心最为深切的惦记。可以说,自古以来,食物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满足我们的味蕾,满足我们的能量供养,满足我们身体对于各种元素的需求,甚至能够在相互调配之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食物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民以食为天,因为有了粮食我们才能感觉到安心,才能感觉到安全,才能感觉到安稳。我们祖国五湖四海、各个地区的特色特产,蕴含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深一层次向我们展示出的是祖国悠久的文明以及极其雄厚的底蕴文化。可以说,一粒粮食,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古往今来的岁月,从发展的角度谈到了发展,从情怀的角度诠释了“天下粮仓”重器,从蜕变的角度凸显了征程。
手工有粮,心中不慌。珠宝为玉,稻米为王。不同于今日的丰收,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什么是饥饿的感觉,也忘记了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饱,究竟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的心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粒米,就是劳动人民的一滴汗水。一盘菜,就凝聚了人们对生命的礼赞。
回忆往昔,百余年前的今日战火连天,人民饥饿难耐,脊梁被深深压弯。那个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被人欺压,中华儿女备受歧视;几经辗转,在祖辈的那个年代里,重新中国成立走向独立统一和安稳的向往,他们吃着自己用双手耕种的粮食,他们走在用双脚踏平的泥泞小路上,他们歌唱着对于明天的热爱与向往,将那份对于生活生命的期盼,化作了心中的那道白月光;今日,袁隆平老人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更让中国人能够吃饱饭、站得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社会的风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传家宝,指引我们一路向前的家风与命脉,在引导我们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扎根底色,不忘传承。粮食的节约,实际上就是节俭养德理念的呼吁,实际上就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实际上就是敬畏自然、爱惜粮食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由小见大,以微知著,粮食的珍重实际上就是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理念的呼吁,实际上就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实际上就是敬畏自然、爱惜粮食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所以说,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应该好好珍惜和利用。因此,杜绝餐饮浪费,是命运走向的塑造,更是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前有“好对前山思节俭,夷齐饿死舜耕耘”,后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要将其视为一种可贵精神之魂、共产党人的“东方魔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转眼间,又到秋日,又迎耕耘。在这个收获的时节里,在这个步入辉煌的季节里,那滴滴落土的声音正敲响着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从珍惜一颗粮食开始,一定要播种初心,不要浪费,也不要辜负一切奉献,让我们心怀家国情怀,紧握山河粮仓,遵守社会主义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成为塑造中国梦接班人的舵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汤凤(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