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健全面向现代化的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7日19:0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健全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有助于多维度、深层次、全方面激发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在活力和外在效能,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重申“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这都充分体现了党领导推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也为新征程加快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探索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需要从目标牵引、组织嵌入、资源整合和具体动员等方面着手推动基层党建的现代化转型,进而实现党建引领优势向治理优势的高效转换,保障基层群众自治良好有序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价值取向,更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决策和部署安排,清晰标定了我们党接续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站位,规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征程中的实践状态、精神面貌和动力源泉。必须面向现代化推动健全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政治化建设和组织化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而凝聚群众共识、形成实践认同、推进社会发展。要协同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在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高度统一中,持续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实现民意、民力、民智、民声、民心的广泛汇集,为真正解决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大力量保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党建体系是有效开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从“纵向到底”的垂直覆盖来看,通过延长组织链条,将党建引领有机嵌入群众自治实践,在党小组下设党员中心户,突出党员中心户的组织动员功能,实现党的组织对群众自治工作的全覆盖,建强群众自治平台,达成织密组织与精准动员的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性和协同性,助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从“横向到边”的水平延伸来看,将横向上更加多元的自治要素纳入党建体系,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横向拓展,拓宽基层群众自治空间,强化自治主体的密切连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保障基层群众自治的精细化和有序性,进而妥善解决群众难题,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格局。

健全面向现代化的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推动实现多种要素资源同频共振、有机整合和高效赋能是关键。伴随新中国奋进历程成长起来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自治的重要实践成果,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社会认同、厚植执政基础。在新征程上,要通过整合技术、政策、主体和平台等多元资源要素优势,以畅通和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开展民主协商,依法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让更多资源真正服务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难,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应以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机制设置,对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中的行动原则、权责任务、工作方式和推进措施等进行正式化设定和制度化表达,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创新发展,进而保证基层群众自治在党的领导下始终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

高效的社会动员有利于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实践的理解和认可,促进自治意愿、行动策略和正向行为的生成,进而不断提升群众自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先进性,怎么能组织动员群众前进呢?”新时代以来的实践表明,以党员身份、主流宣传和情感介入相结合的具体化动员机制,有利于高效盘活基层党员资源,引导群众形成未来发展预期和美好生活期待,从而自愿和积极地参与基层自治实践。要继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先进文化认同、价值目标牵引和厚植群众感情层面的感性契合力,推动基层治理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主张转变为基层群众共同的集体叙事,从政治组织的话语表达转变为群众自觉的生活实践,帮助和牵引群众塑造正确自治认知和良性自治秩序,促使基层群众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价值判断和实践选择,进而实现从治理他律向治理自律的转变。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世文(“文安平”网评团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