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年终考核评优岂能“劣币驱逐良币”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3日09:38 来源: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又到岁末年终,年终考核如期而至。年终考核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风向标”,也是改进和推动工作的“指挥棒”。但少数地方在年终考核评优时存在“领导优先”“轮流坐庄”“送人情”等不良现象,不仅背离了考核初衷,让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本身的促进作用,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让踏实做人、老实干事的干部失去了工作积极性。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考核是“指挥棒”,是检验干部工作状态和能力水平的“试金石”。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坚持“实”情当先、实干为要、实绩当头,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和“选”,把真正工作吃苦耐劳,成绩表现突出的好干部“评选”出来,把真正的标杆树起来,典型立起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年终考核评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年终考核评优要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个法宝,既充分尊重普通干部职工的意见,又充分尊重“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然而,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某些单位、地方依然存在“一人独大”,搞“一言堂”现象。虽然先进行了座谈,也发扬了民主,倾听了干部意见,但干部反映情况记到本子上后就“束之高阁”。最后评先还是单位“一把手”排序画圈“一锤定音”。有些单位“一把手”不看工作成绩看关系,而把和自己“关系好、走得近”,却成绩平平的干部评为优秀,这样公平公正得不到保证,优秀的干部不能脱颖而出。这既有失公道,又破坏规矩;既严重打击了埋头苦干干部的积极性,又助长了拉关系、搞特权的不良之风;既有悖于考核制度的初衷,又抑制了干部队伍活力的激发。队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排头兵”,是统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发展的“领头雁”。“一把手”当然有权说话、有权决策,但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如果把单位当作“私人领地”,大搞“一言堂”,这就有悖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党纪法规所不容。

年终考核评优要摒弃“老好人”思想。有些单位为了“平衡”,为了人人“满意”,为了“团结”,便在年终考核评先选优中采取了“轮流坐庄”的方法,去年评的“张三”,今年就评“李四”,明年轮到“王五”……在年终考核评先选优中“轮流坐庄”,实际上是“中庸之道”“好人主义”思维在作怪,反映出个别领导干部缺乏担当、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思想,它不仅会让广大干部对“先进”或“优秀”的先进性、示范性产生怀疑,而且会影响干部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评先选优的意义自然也会失去。年终考核评优不能搞“雨露均沾”,更不能搞“人情照顾”。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干部对评出来的先进、选出来的优秀心服口服,就要摒弃“轮流坐庄”思维,从树立评先选优的权威、健全评先选优的机制、完善评先选优的办法入手,真正评出真正的先进、选出真正的优秀,以确保评先选优的结果经得起检验,真正让评出的先进、优秀立得住、过得硬,使广大干部切身感受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年终考核评优要注重实绩。年终考核是对一年来工作成果的全面检验。如果考核中出现不正之风,就会挫伤认真履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带坏党风政风社风。我们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评判器”“识别仪”作用,坚决纠治考核中的不正之风。要坚持“以实绩论英雄”的考核导向,让实绩考核唱主角。要打好“实绩牌”,用事实说话。要始终坚持“德能勤绩廉”的干部评价标准,全方位考察干部。要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引入服务对象评价机制,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变“领导说了算”为“群众说了算”,使考核结果顺应民意、合乎民心。要坚持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详细记录干部的平时表现与工作实绩,真正做到考之有据。要坚持全方位与近距离相结合,做到大事上看政治品质、小节中看担当作为,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把干部考准考实,绝不能“劣币驱逐良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考核是指挥棒,也是放大器,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年终考核关键要动真格,对照考核内容科学量化,以实绩为标准,不打“人情分”,并接受大家监督,才能真正成为工作的“指挥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