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DeepSeek 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突破,到小米 SU7 Ultra 以 1.98 秒破百的性能惊艳纽北赛道,新质生产力正以澎湃动力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科技创新实现换道超车,不仅改写了全球汽车工业版图,更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的战略抉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种变革力量已展现出强大势能:2024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 1797 万辆,同比激增 23.1%,市场占有率飙升至 65.2%。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连续五个月突破 50%,标志着汽车产业正式迈入电动化、智能化主导的新纪元。这一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持续突破、电驱系统效率的稳步提升,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群体性攻关。正如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所言:“我国无人驾驶企业只有毫不迟疑地积极拥抱智能网联汽车,才不至于在未来最核心的前沿技术领域落后。拥抱智能网联汽车,就是拥抱新质生产力。”
然而,产业发展的热潮中仍需保持清醒。部分车企陷入 “穿新鞋走旧路”的误区,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技术深耕,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售后服务体系脆弱。个别新势力品牌的退场更给消费者留下 “烂尾车”难题,暴露出行业发展的隐忧。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提醒,选购车辆时应优先考虑保有量超 50 万辆的品牌,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服务保障。
面向未来,汽车产业要在新质生产力赛道行稳致远,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与质量提升并重。一方面,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在固态电池、800V 高压快充、车路云协同等领域突破瓶颈,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完善智能网联标准体系,通过融合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闭环。唯有摒弃粗放式发展老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小米 SU7 Ultra 的赛道轰鸣与智能工厂的机器臂协奏交织,当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在城乡路网延展成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蝶变,更是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创新为翼,飞向更广阔的未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小龙(湖北宜昌)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