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左乙辰
5月23日,大冶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当金字招牌再次擦亮,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城市颜值的蝶变,更是一场以文明为笔、以治理为墨的发展逻辑重构——“世界矿冶文化名城、华夏青铜文明圣地”,用近20年时间实现从“资源重镇”到“文明标杆”的华丽转身。
大冶精神文明建设之变,首先在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新格局。2006年“黄金湖会议”上,大冶就将文明创建定位为“城市转型战略”,而非阶段性任务。这种定位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硬骨头”包保制度:“四大家”领导带头认领农贸市场整治、背街小巷改造等127个重难点项目,以“一对一”攻坚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困局。通过包保机制,大冶不仅完成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更通过“商街自治+政府监管”的创新模式:成立商街自治委员会,每季度开展“门前三包十佳商户”流动红旗评选活动,促使商户们从以前“站着看”,到现在“跟着办”“主动干”,实现了从 "管理对象" 到 "治理主体" 的角色转变。
大冶精神文明建设之新,在于突破“就城市抓城市”的局限。2019年,大冶以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构建“1+14+379”三级实践体系,将文明触角延伸至每个湾组、每户家庭。文明之花既要在城市绽放,更要在乡村扎根。在保安镇盘茶村,“湾组夜话”让村民自主设计墙面彩绘,将乡土文化与文明理念巧妙融合;在金湖街道,村民将彩礼限高、酒席限价、随礼限量、规模限人、车辆限台、婚礼限时等“六限”标准写入村规民约,让移风易俗从倡导变为自觉行动。此外,大冶市以文明集市、理论宣讲、文化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文明理念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大冶精神文明创建之深,在于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冶,15.62 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的 “红马甲”队伍,不仅是街头巷尾的文明使者,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 “软实力”:无论是在社区治理、政务服务上,只要群众有需求,志愿者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有呼必应”“有难必解”。价值重塑的力量,还体现在模范引领的示范效应中。“中国好人”张友才义务照顾孤寡老人20年;“全国文明家庭”刘小红带动千名妇女创业,大冶培育的先进典型,构成城市文明的“精神坐标系”,让“好人文化”成为大冶最温暖的底色。
当文明成为市民的行为自觉,其释放的“文明溢价”令人瞩目:全省营商环境排名上升至第7位;赛迪全国县域百强排名上升至第55位……从“资源重镇”到“文明标杆”,大冶用实践证明:文明不是发展的“附加题”,而是转型的“必答题”——它既能提升城市颜值,更能厚植发展动能,让“文明指数”转化为“幸福指数”“发展指数”。当一座城市将文明基因注入治理肌理,将“创建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其收获的不仅是荣誉称号,更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