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锚定都市圈坐标,绘就大冶品质新城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08:56 来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这一理念推向新高度,也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因矿而兴的大冶而言,如何以中央精神为纲、以区域协同为翼、以品质提升为笔,书写城市发展新答卷,成为亟待破题的时代命题。

融入武汉都市圈,大冶的探索不止于地理空间的靠近,更是重塑城市功能、优化区域分工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大冶市主动打破“行政壁垒”思维,在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区布局新能源产业园,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武汉汽车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大冶”的协同格局。当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逐步形成,大冶没有止步于交通便捷,而是通过教育医疗资源与武汉的协同共享,让“住大冶、工作在武汉”成为现实,以“小而美”的特质打造都市圈里的“幸福洼地”。这种以产业链分工嵌入核心循环、以资源共享实现功能互补的实践,正是对现代化城市体系“各展所长、协同高效”要求的生动诠释。

品质提升是大冶迈向现代化城市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曾因采矿留下“生态疤痕”的大冶,如今以“矿山复绿+文旅活化”实现华丽转身:从满目疮痍的露天矿山到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性开发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沉浸式体验,这座城市始终延续历史脉络,让矿冶文化成为独特标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大冶的实践不仅是修复古迹,更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废弃矿山变身氢能工厂,闲置矿区建起生态公园,让居民在“记得住乡愁”中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活力。

城市的核心是人,品质提升终究要落到“人的感受”上。在美丽大冶品质提升攻坚行动中,一场“微更新”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背街小巷的雨污分流改造让“积水难题”成为历史,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民生温度”直抵人心,城乡结合部的“口袋公园”让绿色成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恰是对中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求的精准回应。

站在新的发展方位,中小城市的发展不必追求“大而全”的面子,而应锻造“特而强”的里子。我们要始终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在区域协同中找准定位,在文化传承中彰显个性,在民生改善中凝聚人心,让每座城市都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独特光彩,共同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冯涛(大冶市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