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防溺水工作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暑期防溺水战役打响,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执行成效直接关系到万千儿童的生命安全。
然而,部分基层在落实防溺部署时,却陷入了“一刀切”的误区,将“防”简单等同于“禁”,用“一刀切”的禁令代替精细化治理——河道设障、水塘封控,甚至对孩子下水“零容忍”,看似雷厉风行,“零风险”的执行背后,实则是对政策精神的曲解,更是对民生需求的漠视,暴露了责任担当的缺失与治理能力的短板。
图为暑期来临,孩子们水中嬉戏。
防溺水的核心目标是守护生命安全,而非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权利。儿童亲水是天性,暑期戏水是刚需,一味用“堵”的思维搞“全域禁游”,本质上是“怕出事”的免责心态在作祟。须知,野塘的隐患从不在“水”本身,而在监管的空白与防护的缺位。那些将“禁止下水”的标语贴满村口,却对无护栏的深潭视而不见的做法;那些让村干部轮流盯守河岸,却不愿花力气配备救生设备的操作,看似“履职尽责”,实则是对“防溺”本质的背离——既未真正理解上级“守护生命”的初衷,也未回应群众“安全戏水”的期盼,沦为典型的“懒政式执行”。
基层防溺,考验的是绣花功夫,关键在疏堵并举、靶向发力。
图为阳新基层干部正在劝导野游。
“堵”要精准到点,筑牢安全底线。基层干部最熟悉辖区水域情况,当以“敲门行动”为抓手,把防溺知识讲到家长心坎里,把监护责任压实到具体人,让“知危险、会避险”成为共识;对水库、堰塘等危险水域,不仅要立好警示牌,更要配齐救生圈、长竹竿等“救命装备”;同时,要发动党员、志愿者、巡河员组建巡查队,在午后、傍晚等高危时段加强巡逻,让危险水域“有人看、有人管”。这种“堵”,堵的是侥幸心理,防的是意外风险,体现的是责任担当。
“疏”要贴近需求,开辟安全空间。与其让孩子偷偷摸摸在野河冒险,不如主动搭建安全戏水空间。村头闲置地块改造成浅水区戏水池,乡镇游泳馆暑期对学生免费开放,联合学校开展“防溺+游泳”技能培训……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既满足了孩子的天性需求,又能让他们在专业指导下学习自救技能,从源头上减少野游风险。这种“疏”,疏的是管理与民生的隔阂,聚的是群众对政策的认同,彰显的是治理智慧。
基层执行政策,当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要有“事事落实到位”的真功夫。防溺不是“一禁了之”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守护”的必答题。唯有打破“一刀切”的思维定式,把“堵”的力度与“疏”的温度结合起来,才能让政策既有硬度又有温度,才能真正实现“安全”与“天性”的平衡,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暑期天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宋红(阳新县龙港镇人民政府)
责编:田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