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读编往来

【读编往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何犇:以家风涵养乡风,助力小朱湾迎风长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2日16:03 来源: 荆楚网

2022年3月,我来到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小朱湾,小朱湾是我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这里开启了湖北省社科联《是这个理》专栏节目的前期调研工作。

小朱湾毗邻梁子湖,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小朱湾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致富路。小朱湾是一个只有32户人家、157位村民的小湾子,年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这样的小湾子不靠“吃水”,它靠什么致富呢?

初到小朱湾你会发现村子里的农舍一户一品,“乡村风”与“设计感”并存,错落有致的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小村里,让乡村生活透着一种让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格调。漫步在小道上你会发现水塘旁边的长廊吸引游客观光驻足,走近细看,这个长廊别具一格,上面悬挂着32户人家的家风家训牌,“乡村风”与“文明风”混搭,不禁让人浮想这32户人家的家庭故事。

第一次调研是在罗玉刚书记的带领下,去到小朱湾村民徐秀玲家。第一次跟她见面,我们还不熟悉彼此,但是慈眉善目的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秀玲是1983年从外乡经过熟人介绍嫁进小朱湾的。当时她的父亲觉得罗锡正是个正直勤劳的人,就同意了。1989年,因其丈夫身体忽然不适,全身浮肿,在武汉多家医院检查治病,但一直未查出病因,为求得丈夫活下去的机会,徐秀玲不得不四处借债求医。丈夫卧床后,生活的重担都落到了她一个人身上。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年她的公公离世,连入土为安的下葬费用都没有,靠着亲戚们拿钱出来帮忙下葬。那时候三个孩子,老大4岁,老二2岁,老三才4个月,除了要养活他们,还要尽最大能力给丈夫治病,那时候靠亲戚和湾子里的邻居帮助,咬着牙过过来的。

丈夫卧床的几年,徐秀玲一年到头,两点一线,摸黑去播种耕田,干完农活又急急忙忙赶往家中,照顾丈夫和三个孩子。一个人总是收不到足够一家人吃饱的口粮,为了让丈夫和孩子们有口饭吃,就只能挨饿。一天她的父亲听到村子里面的人说女儿没饭吃,日子过不下去,急匆匆带着粮食跑到探望。当时徐秀玲在田里干活,父亲就钻进厨房添柴火做饭,等她摸黑回来,父亲从厨房跑过来抱着她哭,满满是心疼。父亲对她说:“孩子啊,你总是这么懂事,从来不跟我们讲你的难处,自己咬着牙渡难关。”

徐秀玲告诉我:“勤劳朴质的乡亲们看我困难,就拿出自己的口粮来帮助我渡过难关。罗锡正的表妹夫付红明,也是我家的老邻居,当时看我家没吃的,每隔一段时间就送米接济我们。”2001年徐秀玲丈夫去世,乡亲们东拼西凑把安葬费凑齐,这让徐秀玲特别感动,当时她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把丈夫治病借的钱和乡亲们的情都还了,如果可能她还要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听完徐秀玲家的故事,我做了整理,这是千万平凡又坚强的家庭妇女的缩影。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优秀品质都体现在了徐秀玲身上。妇女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徐秀玲的家庭在她的影响下形成了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良好家风。好家庭教育是新时代好家风的发源地,注重家庭教育,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再次去小朱湾,我想找到小朱湾“最美乡村”名片下村民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在新时代是如何孕育出来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带着疑惑我又采访到一些村民。在多次的调研中,我找到了答案,“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家风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面貌,它带来的正能量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带动一个地方向善向好。小朱湾32户家庭,守望相助,邻里团结,不追求奢华享乐,自觉摒弃社会丑恶现象,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每家每户的家风家训所孵化出来的良好素养衍生到小朱湾,会浸染整个湾文化氛围,形成了新时代新乡风。

新时代家风融入了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和选择,是振兴乡村文化和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是乡村发展中一股生生不息、凝心聚力的基础力量。涵养新时代家风能增强新农村文化底蕴,对于实现民风淳、社风清、社稷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还想找到新时代新乡风这种无形的精神动力能否最终成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推动力这一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我又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调研。

罗玉刚书记告诉我,小朱湾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自从有了“家训牌”,村民们觉得这就是自家的传家宝,不能砸招牌,整体精神面貌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啊。以前村里面路面到处是垃圾粪便,现在是看不到的,每家每户都种了不同品种的花,每到春天村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香迎面而来,淳朴民风荡涤尘嚣。变美后的小朱湾还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此安家。

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村子以传统家训文化为重点,开展“五美农家”评选活动,通过打造“美丽庭院”,传承优良家风。小朱湾30多人参选,徐秀玲家在内的几户农家以一副新风联、一面家训墙、一张幸福照、一道家风菜、一个传家宝等“五个一”以及家风美、庭院美、言行美、生活美、奉献美“五种美”参选“五美农家”活动,并获得“五美农家”荣誉称号。“五美农家”的牌匾挂在门前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些农家的优良家风生动展示小朱湾的新乡风、传承乡土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见证了乡村振兴软实力。小朱湾通过深化乡村旅游、美丽庭院和寻访“五美农家”等一些列活动,充分发挥贤内助优势力量,美化了小朱湾这个大家庭。

这些变化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进一步把村子发展的更好。后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小朱湾村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行动,系统推进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主要内容的“三乡工程”。“市民下乡”就是一个典型。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许刚租用农房成立新民文化书院,让这里成为周末亲子游学、国学讲演活动的好去处;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团队落户这里,让小朱湾有了第一家教授工作室;市民叶仙参观小朱湾后喜欢上了这里的环境,租房两栋开设了融合咖啡厅和民宿的“沐楚客舍”。大自然怡然风光加上文化元素,这吸引了更多游客来此参观,这里慢慢变成大家拍照打卡圣地。

把调研报告整理后,我发现在国家和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下小朱湾大力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经济,村民吃上“文化旅游饭”。村干部和村民通过重点打造“家训牌”“最美乡村”明信片使小朱湾成为网红打卡点,现在的小朱湾不仅环境美,大家精气神十足村子也迎来更多游客,农民吃上“旅游经济”饭。政府大力推进“三乡工程”建设,解决农民资金困难和技术难题,通过发挥乡约乡贤作用加强小朱湾文明新乡风建设,创新了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实现了乡村振兴。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犇(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副教授、《是这个理》63期主讲人)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