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读编往来

【读编往来】华中科技大学潘博:聚民心合民意,乡村振兴底气十足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19:4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3年2月,我接到湖北省社科联的预立项通知,预计在3月份开始投入实地拍摄。初次参与大型理论节目摄制,我的心情既惊喜又惶恐,深感责任重大。孔关村是湖北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历经一年多的整体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影响较广的“孔关模式”,为新时代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何将“孔关模式”这一湖北省伟大实践中蕴含的“理”讲清、讲深、讲透、讲活,透过“孔关模式”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与重大意义?这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任务。唯有深入实践、用心体悟,才能不负信任、不辱使命。

潘博与何晓连及前来学习的段店镇干部

到孔关村之初,为了避免形式主义、把握真实情况,我要求村里不准备活动、不安排展示,我随机下去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啧啧惊奇:村容整洁干净、庭院修葺整齐、作物茁壮成长;村民们精神饱满,彬彬有礼,看到别人会主动问候;活动中的爹爹婆婆们洋溢着幸福笑容,步履神态不输青年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不是麻将馆,而是开展活动的阵地……这不就是我心中民风淳朴、家风和善、乡风文明、百姓安逸的理想乡村吗?我不禁好奇,为什么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青年人口外流的乡村,依然是欢声笑语、活力满满?为什么在很多地方乡风文明建设“浮于表面”,而孔关村却能落到实处、成效颇丰?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展了深入调研。

村民在国学讲堂学习

村民表演本地文化节目

村民在志愿活动中心举办活动

本次调研与拍摄历时共计十余天,辗转鄂州市段店镇孔关村党群中心、多个湾组,实地参与村中文艺汇演、文体活动、国学讲堂、两委会议、农活劳动等活动十余次,调研采访对象近二十人。在调研中我意识到,孔关村乡风文明建设,有两位基层“功臣”功不可没,而他们或许就是解开我疑惑的“关键”。

一位是孔关村党支部书记何泽连。初见何泽连书记,感觉他是不苟言笑的一个人,但在交流中发现,何书记为人平易近人、作风干练,是一位心里装着人民的好书记。在谈及孔关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时,他由衷地表示:“基层工作不好做,因为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但是基层工作又好做,只要心里想着人民,就没有做不好的”。他表示,孔关村乡风文明建设之所以能落到实地,就是因为不搞材料汇报、不搞虚假宣传、不搞表演展示、不搞贪大求全,而是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让乡风文明建设成为让村民强健身体、愉悦心情、开阔视野的好事和实事。为此,在志愿服务小分队刚到村子里四处吃“闭门羹”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做了村里志愿者;而为了更好开展工作,他更是做出表率,邀请其哥嫂一家退休后回到孔关村从事志愿者管理工作。其哥哥何晓连放弃了镇中优良的生活条件,一门心思做好本土志愿者的发展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每次采访村中活动时,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兄弟的身影。这种以民为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种投身公益、奉献人民的理想信念,这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党员风范,让村民们深受感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破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泽连书记(左一)与郭队长在指导乡风文明建设活动

郭队长(右一)和村民谈心

另一位“功臣”则是志愿小分队队长郭熙林,是派驻孔关村的“红马甲”的代表。在前期“吃闭门羹”时期,他顶住巨大压力,挨家挨户做工作,没少挨白眼、受质疑,甚至被人推出门去。同时因生活条件、工作进展、家庭关系等原因,有两位志愿者在前期就宣布退出,老郭又肩负起凝聚团队的重担。我很好奇,这么大压力他是怎么扛过来的?他非常淡然地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这很光荣。现在都讲‘一老一小’嘛,你看这些老年人,这些留守儿童原来真的不容易,社科联既然让我们来,就不是玩虚的,就是要把工作做到实处”。而当我了解到老郭由于长期在外照顾村民,家中亲人反而无法顾及时,我问他如何处理来自家庭的压力?老郭表示,自己早把这些老人、小孩都看作自己的亲人,照顾自己的亲人是理所应当的。

孔关村志愿服务队风采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对话和场景无法在这篇随感中呈现。但是通过村里的何书记、老郭“们”,我找到了“孔关模式”成功的“密码”,那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民心政治”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更多是在生活中润物无声。聊天时随手帮着摘菜、有难处了及时搭把手、活动中不辞苦累的态度……一点一滴,群众都看在眼里;一桩一件,群众都感念在怀。正是以民心为己心、以民意为己意,村两委的党员志愿者们、志愿小分队的“红马甲”们和群众之间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关系和情感联结。聚了民心、合了民意,工作自然好开展,建设自然有成效,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底气。

志愿者合影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在孔关,透过“红马甲们”忙碌的身影,我看到的是基层工作的不易,感受到的是民心所向的力量。目前,“孔关模式”已经开始在全镇、全市乃至全省“生根发芽”,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工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将指日可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潘博(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是这个理》第67期主讲人)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