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七七级)分配到《长江日报》,工作19年后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至今40多年,一直从事新闻评论和理论研究的传媒实践和大学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一谈到评论,就以为它是对新闻事实、问题和现状直接表达意见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字表达形式。到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有了报纸、杂志的评论文,而且还有了广播、电视、多媒体的短视频、漫画、图像等多种网络传播方式。其中运用语言包括形体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自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认真研究。
湖北特别是武汉,历史上就有重视言论的文化传统。解放初期,刚刚创办的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就开辟了以“马铁丁”署名的《思想杂谈》专栏,后来编辑成书2年时间印刷量就上百万册。网络媒体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评论的繁荣。《楚天都市报》创办之初就及时推出了评论专版,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创新举办各类网络评论大赛,发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网评作者,特别是近年成立了全国首家“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推动着全省的网络评论健康发展。
努力学习实践,促进语言思维。人类思想和文化是靠语言文字来传承和表现的。语言是人们思维的反映,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拿什么与别人交流呢?靠的就是语言。但是,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被采访者在取得优异成绩接受采访时,当问到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想法时,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好激动啊,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媒体的这样报道多了,很多人也学会了“无法用语言表达”这句话。建议以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培训和演出展示活动。
进一步加强校媒合作,凸显评论功能。2001年6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首开国内风气之先,签署合作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重要事件。2005年 11 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世界近60家新闻院系共同签署的国际新闻教育界第一个共识性文件——《北京共识》中这样描述了新闻教育的目标:“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目标,体现了当今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共识,也为新闻教育的改进创新指明了方向。
当前,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网络评论更是异军突起。荆楚网已连续举办11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吸引了多位从事评论教学的老师参与点评,不仅提升了参赛者的评论素质,也提高了高校新闻评论教学质量。为此建议: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手,对全省各高校、各地市评论组织成员、网络评论作者,进行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评论素质和表达效果,对相关话题进行研判和研讨。以此更好提升我省网络评论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把握好“事”与“势”辩证关系。所谓势,说的是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性和趋向,形势反映的是事物发展的当下状况和特征,趋势则是反映事物发展的未来去向和走势。我们要认真研究“事”与“势”的辩证法,即把握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个别与整体、具体与抽象、偶然与必然、当下与长远的相互关系。
我们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更需要就“势”论事,即根据现在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势认识我们所干之事;据“势”行事,即遵循形势的要求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以事成“势”,即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方法和手段,使我们所干之事能积聚成势。
作者简介: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智库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此前担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有多篇作品获全国、湖北好新闻一等奖、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