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参加了区委组织部组织的一次网评创作交流活动,从那时起,我与“网评”的缘分便就此情长。半年多来,我深刻感受到在网评写作中不断汲取成长的力量。
于我而言,网评写作既是一段丰富视野的经历,形成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认知转变;也是一场写作的修炼,实现了从“文字借鉴”到“思想破茧”的质变提升;更是一次党性修养的锤炼,完成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的理论充电。
作为一名网评写作新人,我深信,网评就是“充满力量的发声舞台”,用笔触记录时代,始终做到对理性的呼唤、治愈人心,始终做到对信仰的坚守、凝聚众心。结合对网评的认识,我认为写好网评文章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抢抓时事“焦点”,打破价值“荒原”
从匆匆一见到真知灼见,好的网评作品往往是选题“快人一步”、观点“高人一筹”,对社会热点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政策新动向、社会新现象、民生新问题中捕捉,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新视角解读老问题,注入更多理性与温度。
以DeepSeek、宇树机器狗频频刷屏为例,“民营经济迎来新春天”这类主题正是网评写作的绝佳切入点。从杭州“六小龙”到深圳“十三太保”,再到武汉“十八罗汉”,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创新函数不断被探索和解析。
再比如从“大圣西行”到“哪吒出海”,不少根植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标识符号正在破壁再构,如敦煌飞天在元宇宙中实现从壁画到“数字生命体”的范式跃迁,“中国文化如何谋‘出门’又‘出圈’”这一问题得到诸多关注。
缝合逻辑“触点”,击穿认知“壁垒”
我们常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扣人心弦的全篇布局。同样地,于网评而言,从标题、开篇、正文到结尾,也需要巧妙设计好每一处逻辑“触点”,即兼顾理性的逻辑思考和感性的情绪共鸣,逐步贯通形成叙事逻辑闭环,实现思想与价值的有效传递。
譬如,“浙江宣传”公众号发布的《敬我不能,尽我所能》出圈又出彩,从“三餐四季”“一生”定义“一瞬”,引发广大读者对生命、时间、辞旧迎新的思考。再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评精粹栏目中的《在“实干”中体味“官味”》一文,作者以“鱼丸汤”视角切入,将汤味的甜美归因于鱼丸手工制作,而非简单粗暴的机械搅拌,再过渡联想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对比论证出“干”应是务实、较真和巧思。这样的网评可读性强、趣味性高,“入眼”又“入心”。
紧扣练习“节点”,练就网评“硬功”
网评写作好比一场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的旅程,有写不完的世尘,也有写不尽的辽阔。在这条穿行的路上,“网评作者”既是灯塔,也是行者,好的网评文就像是用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然而,有的行者行至半山终舍弃,有的行者结群同行相互光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网评写作需要坚持“常来常网”,要有写的动力、写的定力、写的耐力,在主观上“愿意写”“坚定写”。从“按部就班”到“自成一格”,需要结合真情实意,以自身体验和内心感受为基础,“评”心而论,逐渐适应从“小”片段到“大”文章的游刃有余、手到擒来,让写出来的网评文章多沾雨露、多接地气、更具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