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鄂城,一片花的海洋。作为鄂城区首届网络评论大赛的受邀嘉宾,我踏上这片土地时,往事与今朝在心头悄然交织。五十年前,我以知青身份在浠水插队,长江对岸的鄂城曾是遥望的远方;如今,当我以嘉宾的身份重访,这座 “武昌鱼故里 诗画乡愁地” 已焕发出令人惊叹的时代活力。
在大赛组织的故地重游活动中,与荆楚网鄂东分公司曾达飞的相遇堪称奇妙。当我一句 “发在落锐” (注:浠水话“正在下雨”的意思)的浠水乡音脱口而出,他眼中瞬间泛起的亲切笑意,让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五十年前,我们这代知青用青春丈量土地,在浠水的田埂上挥洒汗水;如今,我们又以文字为媒,在鄂城的发展画卷上共同书写新的篇章。这种跨越半世纪的重逢,恰似鄂城本身的蜕变 —— 既有历史的厚重沉淀,又有新时代的创新活力。
行走在鄂城街头,处处可见时光雕刻的痕迹与时代发展的印记。武昌门、孙权广场的翻新工程,让千年吴王古都的风华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最令人震撼的是峒山村、岳石洪村的巨变,这些曾经只能在记忆中浮现的村落,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漫步在莲花湖畔,来自三峡职院的王坤老师用镜头拼接的夜景拼图,让我看到了鄂城夜色的璀璨,那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诗意画卷。
在长江之畔的观音阁前,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程华东面对凛冽江风,依然从容自若地完成采访拍摄。这种 “岿然不动”的定力,恰似鄂城发展的精神写照 —— 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又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而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周丽教授的 “九凤”团队、湖北美术学院“五十三梯”漫评团队的年轻学子,他们的创意与活力为鄂城的春日增添了青春色彩。人民网特约评论员陈大为、中国文化报记者瞿祥涛等妙笔生花,则让鄂城的魅力通过文字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此次鄂城之行,不仅是一场地理空间的行走,更是一次精神家园的回溯。当我站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的峒山村,看着整洁的村道、蓬勃的产业,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力量。而鄂城在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领域的探索,如临空经济的崛起、文创产业的勃发,更让我看到一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奋进姿态。
网络评论大赛的序幕已经拉开,这场以文字为桥梁的思想盛宴,正吸引着全国目光聚焦鄂城。从五十年前的知青岁月到今日的发展热潮,鄂城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城乡发展的壮阔历程。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对话,传统与创新交融,每一处变化都在诉说着奋斗的故事,每一张笑脸都在诠释着幸福的真谛。期待通过这场大赛,让更多人读懂鄂城的独特魅力,让 “武昌鱼故里 诗画乡愁地” 的美名,随着网络的浪潮传向更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摄影:王丽(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