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常年把“逃离城市”当电子榨菜的90后,我曾在无数个深夜刷着滤镜里的稻田和慢镜头下乡村炊烟的短视频,却始终难以具象化“乡愁”二字。直到走进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方才惊觉:所谓乡愁,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苦苦寻觅的那种“非虚构诗意”。
在峒山村“田间博物馆”的小溪边,我蹲下身,指尖触碰水面,水波荡漾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句熟悉的“流水不争先”。但在这片土地上,鄂城人却把这句话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行动中:没有粗暴的截弯取直,而是用“EOD模式”让河流在时间的洗礼中自然恢复;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曾经废弃的矿坑转变成充满乡愁感的体验馆。感受着这一切,我仿佛听见了远处炊烟升起的声音,那种宁静的乡愁与我小时候在老屋门前的时光重叠,成为触手可及的记忆。
在峒山村的生态农业产业园的90后新农人,正通过网络将峒山的虾稻、水产、湘莲推广到更广阔的世界。这让我想起凌晨三点刷助农直播的日常,那时的每一次点击,都是一种新的乡愁与归属感。通过网络,乡愁不再局限于某个地点,而是变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当我们这一代人用手机轻点下单,买下来自家乡的特产,仿佛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那份乡情;当我们在直播间里看到老屋的炊烟袅袅升起,心中油然而生的温暖与怀念,是对家乡永恒不变的记忆;当我们在李子柒的视频中看到那一针一线绣出的非遗手艺时,不仅是为了感叹技艺的精湛,更是一种时空交错的乡愁,那些曾经的味道、曾经的岁月,在虚拟的世界中依旧鲜活。
鄂城教会我了,不是如何凭吊消逝的乡愁,而是怎样在数字洪流中当个清醒的“养鱼人”——让传统在云端洄游,让记忆在生态中增值。无论是身在峒山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我们都能通过手机、通过直播,随时随地感知到那份属于自己的乡愁。这里的每一片稻田,每一缕炊烟,甚至每一滴水,都在默默等待,等待那些漂泊的灵魂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归处。
也许,乡愁的真谛正是如此:无需强行返乡,但我们永远在场,参与其中,让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依然鲜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彭静舟(三峡旅游集团)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