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网评大赛,第三次来到鄂城。从陌生,到相遇,再到相识,鄂城见证了我在网评写作道路上的成长,也给了我莫大的惊喜。今日站在鄂城区首届网评大赛颁奖的舞台,内心更是如武昌鱼跃龙门般雀跃。作为三等奖获得者,我想用三个关键词串联起这段与鄂城相遇的旅程,那便是“窗口”“桥梁”与“诗行”。
当鄂城区首届网络评论大赛的消息在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刊发时,我仿佛看见了长江之畔升起一座文化灯塔。这场以“武昌鱼故里 诗画乡愁地”为主题的大赛,不仅吸引全国优秀网评创作者透过文字,触摸鄂城的文脉,更让我们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
鄂城用这场网评赛事,搭建的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让世界看见湖北文化底蕴的瞭望塔。我们看到了峒山村的乡愁记忆馆里,老人们用竹编讲述岁月;泽林镇的旱龙舟划过青石板路,将千年楚韵融入浪花;四峰山的滑翔伞掠过松涛,把现代活力写进云端。这些鲜活的画面,通过大赛的多元呈现,化作千万网民心中的文化图腾。
以赛为媒的相聚,更容易让文学回归最本真的模样。来自天南海北的笔墨在鄂城相遇,既有高校学者的学术思辨,也有鄂城乡村干部的俚语诗行。这种“和而不同”的创作生态,恰似鄂城文化基因的生动写照,既有吴王城的金戈铁马,又有樊口江滩的渔舟唱晚;既有松风阁的翰墨飘香,也有青天湖畔的露营欢歌;既有武昌楼上俯视城市全貌,更有洋澜湖边仰望绵延群山。当我们将镜头对准鄂城,看到的不仅是三分之一山、三分之一水、三分之一平原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激荡的星河。
鄂城之所以在互联网引发高关注,在于它总能将历史文脉化作当代叙事。漫步西山风景区,葛洪炼丹的传说仍在松涛间回响;驻足观音阁码头,屈原行吟的足迹已化作江畔的诗词碑廊。最令人动容的,是鄂城人对文化的守护与创新,峒山村将红色记忆融入乡村旅游,让革命故事在民宿的灯火中重生;鄂钢工业遗址蜕变为花园式景区,让钢铁森林绽放出文化新芽。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恰似端午将至时,家家户户门楣上摇曳的菖蒲,既守护着古老习俗,又焕发着时代生机。
此刻,我用心感受着鄂城跳动着的强劲有力的文化脉搏。当“村BA”的欢呼声与编钟古乐共鸣,当155种美味佳肴创造“武昌鱼单食材最多不重样”的世界纪录,当吴都·乔街的霓虹映照着千年月光,我们终于懂得,所谓乡愁,不是固守记忆的孤岛,而是让文化血脉在新时代奔涌不息。愿以笔为楫,继续书写鄂城故事;愿以心为灯,照亮更多文化传承者前行的路。让我们相约明年此时,共赴鄂城区第二届网评大赛文化盛宴,见证好评如潮的鄂城,书写更加璀璨的诗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钰婷(襄阳文学院编辑、鄂城区首届网评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